走进位于点苍山脚下的大理大学民族特色小区423号,一户典型白族民居小院映入眼帘,“种书第”匾额高悬于门庭之上。“种书第”寓意种书的人家,种精神粮食,这不仅是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小院主人张锡禄教书育人、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大理喜洲张氏家族400多年家训家风的传承。
走进小院,阳台、客厅到处摆放着各类书籍,就连车库的位置都被改造成为书籍的容身之所。已年过古稀的张锡禄老师,满头银发,精神矍烁,正聚精会神地端坐在客厅校对着即将交付出版的《南诏大理国碑刻铭文整理研究》。活到老、学到老、种书到老、研究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作为书香世家的后裔,张锡禄自幼好学上进,1966年,初中毕业后便再也没有为文凭而奔忙了。从初中生到大学研究员、教授,他是一个奇迹,更何况他还身带残疾。从田野踏出的路,步步通向学术的殿堂,程程写满他的奋斗与智慧、坚韧与执着。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冲破了思想的樊笼,学术研究空前活跃。中学时代就喜爱历史的张锡禄,这时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南诏故地的历史文化研究。南诏、大理国的历史达516年,为世人所瞩目,许多国家的学者都把它作为研究课题。作为一个大理本土的白族人,对这一段重要的历史作出正确的解读,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样,张锡禄确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从大理州制药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到大理州文物管理所,从事大理白族地区文物的调查研究、收集、管理工作,并参加筹备建立大理州博物馆,再到进入大理大学工作,任民族文化研究所教授、常务副所长,云南省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基地的首席专家,研究南诏历史与白族文化的著名学者。成为文化专业工作者后的张锡禄,把南诏历史放在世界、东南亚、中国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系统梳理了大理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民族学研究在大理白族地区的发展历程。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一生致力于通过田野调查获取一手资料、进行学术探索。致力于南诏历史与白族文化研究的张锡禄,田野调查范围广,往往是哪里有线索,他就往哪里跑。虽然行动不便,但他克服困难走遍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山山水水。从环洱海周边村落、苍山十九峰十八溪,到大理州12县市,到处都留下了他田野调查的足迹。由其编写的《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大理民间传统歌谣精选》,收录了大量大理民间传统歌谣。张锡禄曾调查走访了每一首歌谣的传唱人并留下珍贵的合影照片。
到大理大学工作后,任民族文化研究所教授、常务副所长,云南省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基地的首席专家的张锡禄,学术舞台随之扩大,开设了“白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史”“南诏大理国史”“云南民族文化与旅游”等课程,并担任论文的指导教师。他先后参与主持编纂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白族卷》,数易其稿写成《元代大理段氏总管史》,参与了《大理上下四千年》的写作。民族文化研究所的工作风生水起,研究所人员也由最初的3人逐渐增多,国内外的学者纷纷前来学习和交流。
如今,民族文化研究所早已更名为民族文化研究院,成为大理大学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人文社科研究机构,民族学学科更是发展成为云南省A类高原学科和云南省新增博士学位建设学科。民研院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省级创新团队2个、国际研究中心2个、校地共建研究机构1个,部分成果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和中央有关部门采纳,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退休后,张锡禄仍然没有停止对于大理民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出任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这个默默无闻的民办研究所从此声名鹊起,特别是在大理古城武庙东漏阁举办系列公益历史文化讲座,是民众学习地方文化的重要场所,已逐渐成为大理地区的一个文化品牌。来大理的专家学者,常被邀请去讲课。尽管他已过古稀之年,但他仍然行走在田野之上,用双脚踏出民族文化更加广阔的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西南,在大理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还有着许多等待着人们去了解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张锡禄研究员将目光放在了离自己最近的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立足于大理,他亲自走向田野,走向村庄,他要揭开大理民族文化神秘的面纱,他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在苍山洱海之间还有着这样精彩的文化,他要讲好大理民族文化故事,也要讲好中国故事。
张锡禄研究员把独属于大理的民族文化从山野里带来,把这民族文化的蜜撒在了苍洱之间,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春风,它传遍了中华大地,它也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提出,飘向了更广袤的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