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信仰存在于实践中

——读《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

作者:丁国强    
2025-03-25     浏览(62)     (0)




  陈先达著《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对十个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大理论问题作了生动解答,是一部充满理论激情的探骊得珠之作,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老学者执着发声、热切表达的责任担当和思想自觉。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学说,也是科学信仰

  罗曼·罗兰说:“信仰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它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科学信仰,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历史实践。我们党之所以富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有坚定的信仰。信仰的力量就是真理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学说,也是科学信仰。陈先达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一个经过严密理论论证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已经与当代中国文化实现了有机融合,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自信和精神支撑。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是共产党人不懈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陈先达说:“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政治优势”。正是坚持这一政治优势,我们党才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充满了旺盛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告别哲学贫困、信仰缺失,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既要富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又要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关注现实、改造世界、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的时代担当。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并不是真理的汇编,而是观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庄子云:“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一以贯之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使我们党保持了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是撬动旧世界的理论支点的创造者,《共产党宣言》是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纲领,是共产党人的行动纲领。陈先达认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成熟著作的纲领和红线,是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是一个极具批判性、革命性和创造性的经典文本,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不可低估。美国学者温迪·林恩·李在《马克思》一书说:“作为一个由政治经济学所描述的革命的支点,对马克思来说,无产阶级代表了对将要‘爆裂’的‘资本主义之壳’的推翻和讣告。然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并不止步于此,因为无产阶级还代表着一个潜在的未来——没有被商品化、剥削和异化伤害的未来。”([美]温迪·林恩·李,《马克思》陈文庆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的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上好必修课,就必须要系统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不能生吞活剥、寻章摘句、形而上学,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彰显《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原原本本研读经典著作,熟读精思、学深悟透,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陈先达说,马克思主义本质并不是一系列真理的汇编,而是为我们提供观察分析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就是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着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不是“书斋里的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革命家和思想家的完美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和实践的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功能,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新的实践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只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才能够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对于立志改造社会、改变世界的人最具有理论说服力和理想吸引力

  作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展示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懈探求,为人类社会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不是穷尽一切真理的宗教教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反对终极真理。作为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路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在早期作品《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社会的发展实质是人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是以总体性视角研究人类存在、人类发展的科学。正是由于始终关注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主义找到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如何获得解放的答案,它不仅仅是改变社会形态、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理论,也是关于如何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描绘人类历史发展前景的理论。陈先达说:“迄今为止,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对于立志改造社会、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最具有理论说服力和理想吸引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成熟的、宏大的哲学体系,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才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定。
  信仰问题本质上是历史观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坚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不断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党的历史任务,创造性地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逻辑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陈先达说:“信仰并非高悬于天空,只可仰望,无法捉摸,其实信仰就存在于实践中,包括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思想脱离实际,就是空中楼阁;实践缺乏思想,就会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永恒的思想价值来自对时代和实践的紧紧相拥。我们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当做一种生活习惯,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永远的精神追求,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新时代,激发踏浪前行的不竭动力,追逐闪耀光辉的伟大梦想。
(作者系法学院校友,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