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石晗)近日,17岁男少年小龙(化名)境外脱险后精神受创,心理和精神处于极度恐惧状态,行为失控,无法正常交流。
12月18日,二附院专家团队赶往洛阳宜阳县,对小龙进行免费心理援助。“我们要把小龙接回医院,等专业的评估报告出来后,再制定初步治疗方案,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早期干预二科副主任位彦鸽表示。
心理治疗是关键环节。专家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龙重新认识被拐经历所带来的创伤性记忆与负面情绪,逐步改变扭曲的认知模式,让小龙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渐面对与被拐经历相关的恐惧源,降低焦虑反应。此外,医院还为小龙安排了音乐治疗等辅助性心理治疗手段,帮助他释放内心情感,促进心理康复。
早期干预二科主任方润岭表示,小龙在长期的创伤应激下,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情绪调控回路紊乱,引发了精神障碍。早期干预与综合治疗对康复至关重要,通过药物调节神经生理状态,结合心理治疗重塑心理结构,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回归正常生活。
“小龙,今天啥有趣的事儿吗”?12月25日,早期干预二科主治医师张景丹向往常一样进行查房。“你是张丹丹(张景丹),这是我看到有趣的视频。”小龙将手中的手机递给张景丹。“小龙刚入院的时候紧张、恐惧、警觉性高,四肢僵硬,对外界环境呈麻木状态”,作为小龙的主治医师,提到小龙入院时的状态张景丹如是说。
医院为小龙安排了家庭病房,早期干预二科组成医疗小组,为他提供综合性的治疗。“入院前期,我们对小龙进行了药物治疗,帮助他放松心情,并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缓解他紧张的情绪”。张景丹说,目前小龙的饮食习惯和睡眠质量在逐步改善,和医生护士间的信任感在逐步增强,治疗配合度较高,偶尔会露出笑容。接下来,医护团队将根据小龙的状态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帮助他回归正常生活。
张彬媛是小龙的管床护士,不仅负责小龙的日常起居照料,还会密切关注他的情绪变化。“小龙刚入院时存在低头、小步伐、原地踱步、回避交流等表现,每天关着门呆在病房里。”在小龙初步适应环境后,张彬媛给小龙制定了一个计划,鼓励他打开门,走出去,每天上午下午各在走廊里走上三到五圈。“现在给小龙打招呼他会回应,有时还会笑一下,下楼散步时他会换上喜欢的衣服,在花园里双臂甩开,迈大步走”。
早期干预二科护士长张超峰表示,医院对家属组织了多次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和方式陪伴小龙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我们鼓励家长带着小龙出门散心,帮助他适应社会环境,医院也将适时开展同伴支持、社交技能训练等辅助性治疗,为小龙回归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近年来,二附院院秉承“爱岗敬业爱心奉献爱院如家”的三爱精神,将其融入到日常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让医院成为患者信赖、家属认可的医疗典范。下一步,新医二附院将持续深耕“三爱”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服务品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让“三爱”传递至每一个需要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