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艺术学院 - 《山东艺术学院报》

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作者:戏剧学院2024级 李昊    
2025-03-18     浏览(71)     (0)

  当我们站在数字技术重塑人类文明的21世纪,当元宇宙、人工智能成为时代热词,持续了62年的雷锋精神,依然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焕发着蓬勃生机。

  新时代雷锋精神升华了“好人好事”的表层叙事,它已逐渐演变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指引。传统认知中的“螺丝钉精神”在智能时代获得了新的诠释维度。在杭州城市大脑指挥中心,工程师们像数字时代的“螺丝钉”一样,用算法优化红绿灯配时,大大缩短了救护车到达时间。这种技术利他主义突破了个体行为的局限,将善意转化为可复制的系统解决方案。武汉工程大学团队开发的助盲系统,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让智能设备成为盲人的“眼睛”,让视障者“看见”世界,这正是属于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科技表达。

  立足于平凡生活中,雷锋精神从不是高悬的道德标签,而是扎根生活的成长哲学。每天为邻居取快递的社区青年,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磨砺出耐心与责任感;坚持探望孤寡老人的中学生,在跨越代际的对话中学会共情与倾听。这些微小的善行如同春雨,悄然滋养着人性的土壤。

  这种成长往往在回望时显现惊人力量。宁波志愿者朱莹坚持十二年为视障者讲电影,不仅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更在描述光影的过程中重构了自己的审美认知。人民警察李佃利组建义务救援队,从最初的登山爱好者到如今指挥专业搜救,意外开拓出第二人生。雷锋精神带来的个人成长,是利他行动与自我完善的双向奔赴。

  站在人类文明的新十字路口,雷锋精神已演变为开放的价值生态系统。它既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基因,又不断吸收时代养分,在技术革命与社会变迁中持续进化。当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数字时代找到践行善意的独特方式时,雷锋精神将超越具体的时代语境,成为永恒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