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大学报》

让语言的长河

生生不息

2024-03-22     浏览(6)     (0)

本文阐述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认为推广普通话和传承方言并不矛盾,两者长期共存是正确选择。文章还指出了二者相辅相成,决定了相辅相成的相容性和共生性。语言多样性和普通话语言的影响决定了文化价值与活力。

一个国家的发展强盛,书同文、语同音,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之一。我们这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国家通用语不能通用,普通话不能在全国普及,就会严重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普通话和方言,各有不同的生存空间、使用范围和适用语境。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共同语言、标准语言,对于使用者来说,它是工作语言、公务语言、教学语言、校园语言;而方言则是家庭语言、乡土语言。二者并不冲突,普通话是为全民族服务的,方言是为某一个地区的民众服务的。在可以使用普通话的场合,没有必要拒绝或排斥方言。二者各司其职,各擅其能,各有用场。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汉语与各少数民族语言并存,不同地区使用不同方言。汉语与各种方言不仅语音各异,连词汇、语法也有很多差异。多少年来,我们的先人一直在探索建立并推广一种能够跨方言乃至跨民族的通用语,以方便人际交流。据《论语述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思是说:孔子也有说普通话的时候,当他司掌礼仪,诵读《诗经》《书经》时,都使用当时中国通行的共同语言,即“雅言”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很多,自古以来就有方言歧视。而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春秋时期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明清时期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清时期仍旧有方言存在,明清时期管共同语叫官话。

到了19世纪末,我国的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辛亥革命之后,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普通话的作用首先是人际交流的必要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疆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七大方言区。这些方言甚至包含的次方言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时甚至难以实现基本的沟通。为了构建和谐的语言环境,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及统一市场的建立,人们开始在经济活动中自觉使用普通话。其次是科技发展的需求,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处理成为全球性的研究热点。推广普及普通话不仅能加速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还能使普通话成为计算机处理的主要语言。无论是智能计算技术还是机器翻译,都需要依赖规范的语言———也就是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就是国际交流的需求,汉语作为一种古老且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热”伴随着“汉语热”一同兴起。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我们能做的便是说好普通话。

方言是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是一种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语言。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中国地域广阔,古文明及地上地下古物甚多,有的东西挖出后的鉴别可能只有用以当地的方言才进行说明解释,所以方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方言的存在确实对各地的交流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方言区的人们言语交流会出现阻隔甚至造成误会,比如:山西离石人说“办喜事”,外来人则会听为“办死尸”;广东人说“私有制”,外来人则会听为“西游记”;广西人说“开始”,外来人则听为“该死”;更多方言区的人说“奶奶”,外来人则会听为“来来”等等,难以听懂,甚至无法沟通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但正是这些方言的存在才使中国的古老文明得以不断传承,不同的方言代表了这个地方不同的发展历史,象征了一种古老的悠久的文化,正因为有了这些各异的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战争的岁月里,中国才不会被外界所轻易同化,不会被侵略者所左右,中华文化最终得以最好地保存与传播,方言在很大程度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民间文化的价值看,方言的保护有利于保存文化的多样性。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其多样性反映了文化的丰富性。如苏州的吴歌、昆曲、评弹,都是苏州的方言为文化基底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通过含蓄幽默、温柔敦厚的语言、体现了江南水乡特色的风采以及绚丽多姿吴文化内涵的丰富积淀。然而,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世纪都面临了困境,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也遇到了挑战。

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志,文化往往体现在公众符号之中,社会成员通过这些符号交流思想,维系世代,而语言就是最典型的符号系统。方言不仅仅表现为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其形成有着悠久的自身动态历史,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起到了传承与反映文化的作用,并且它对于地域文化的反映是全方位的,也是经年不衰的。它既体现了一个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与风俗民情。通过对方言的了解,可以对当地社会演变、人民迁徙、地理阻隔、民族融合等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开发历史、行政区划、交通状况、地区风物、习俗、观念等情况。因此,操着不同方言口音的人往往就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也给对话者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文化心理感受。

方言的魅力,在辛弃疾的“醉里吴音相媚好”中;也在贺知章的“乡音无改鬓毛衰”里。方言更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感情,可让人担忧的是,使用方言的人口其实是急剧下降的。

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地域分支,作为局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交往的交际工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创造新生活的一部分。谁都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用方言表达要比普通话自然流畅,可以拉近双方的感情距离,可以增添更多的生活色彩。方言自古就具有滋养与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地方戏曲、地方文艺和地方文学就带有许多方言的痕迹。例如,一些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也因方言的运用而将鲜活的生活世界图景展现给了读者:沈从文,老舍的作品中也因方言的恰当使用而洋溢着浓郁的地方风情:近年来的一些影视剧、电视广播、歌曲、小说、小品甚至手机短信、铃声中方言的大行其道更彰显了方言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和文化认同。

但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就像馒头和饼干,方言像馒头,朴实、亲切、有人情味;普通话像饼干,清脆、响亮、有立体感。一边是故乡的文化符号,另一边是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没有普通话的年代,诗人们都是用自己的语调创造出千古名作,才成为现代的文化积淀。而在历史上皇帝和大臣在朝堂议事,不能总是用来自五湖四海的方言,在慢慢演进中便有了相对统一的官话。

而在当下,还有贫困地区的群体,更需要这句“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开展语言扶贫、推广普通话,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的发展。所以说,推广普通话和传承方言并不矛盾。推广普通话是为消除方言隔阂,而不是消除方言本身。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文化保存在语言之中,方言体现民俗习惯、当地的文化来源,同时因为是文化遗产的媒介,在适当的社交场合使用方言,则可能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从集体角度来看,普通话和方言都是语言,是民族发展形成的精神基因,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体多元一统的体现。所以,不论是说普通话还是方言,都是语言民族性的体现。从文化角度看,最近几年在文化自信浪潮下,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我们需要方言,或者民族语言。一些古典诗词只有用方言朗诵才更有韵味,一些传统诗篇本来就是民族语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需要的也不仅仅是一种语言。

方言与普通话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并不互相冲突,而是互相补充。普通话与方言互相影响、互相吸收有益的成分,两者将长期共存、和谐发展。正确的态度并符合实际的做法应该是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提倡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以此来构建双语和谐社会。实际上,方言与普通话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构建和谐的现代语言生活。二者相济互补,让我们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气质得到延续与发展,让中华文明更加异彩纷呈。生活圈子当中方言的内聚作用和外围普通话可以扫清生存障碍的功能二者不违背,也不冲突,因此,普通话和方言能够和谐共存。同时,普通话和方言的生存空间、使用范围和适用语境决定了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普通话是国家标准语言,它是公务、交际语言,而方言则是乡土、家庭语言;一个为全国群众服务,一个为地区群众服务,二者共同为全国人民的交流需求服务。这样,就可以说普通话和方言作为语言本身是不存在界限的,反而它们之间的互补双赢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必将长期共存。所以,方言和普通话,并不是一道单选题,而应是同根相生,和谐共存。 (吴秋蓉)



莲花池(月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