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报》

春入昆明

作者:◇汪灿灿    
2025-03-15     (0)

本文描述了作者在昆明春日之旅的所见所感。作者被昆明的湖光山色、花香鸟语、古镇风情和园林景色所吸引,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热爱与创造力的无限可能。作者赞美昆明的春,认为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这次旅行让作者收获满满,昆明的春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深处。

昆明,一座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都市,素有“春城”的美誉,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一到春天,桃花、樱花、杜鹃花竞相绽放,把城市装扮得如童话世界般美丽。当我踏上这片土地,便被它那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开启了一场难忘的春日之旅。

初入昆明,那湖光潋滟的景致和山青水秀的风貌便扑面而来,流动的空气中带着淡淡的花香和青草的气息,让人顿感心旷神怡。抬眼望去,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像棉花糖一般飘浮在空中,仿佛一张美丽的画。枝头的花朵如羞涩的少女,萼红含怯,宣告着春归大地又一载。微风轻拂,带来了滇池的气息,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仿若平仄韵律,微微荡漾,吟唱着温柔而朦胧的序曲。远处,西山的轮廓朦胧而深远,如一幅水墨画,为昆明增添了无尽的诗意。若在早春时节至此,或许有幸得赏一幅鸥鹭嬉春之景。红喙轻点碧波,倩影缱绻相依,那画面美得让人窒息。

在记忆中,昆明的雨连绵不绝,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赋予万物新生。雨滴或高悬于梅子枝头,晶莹剔透,宛如珍珠;或凝结于缅桂花香露之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然而,我在昆明游览的这几日,却是持续天晴,这份晴恰好为春城染上别样风情。阳光既不炽热,亦不寒冷,如柔和的手轻抚城市的每一处角落,让人倍感温暖。

走进官渡古镇,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古镇隐匿于喧嚣都市之中,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曙光轻拂,薄雾渐散,四柱三重檐歇山顶的古牌楼映入眼帘。四根方形霸王柱巍峨耸立,柱间镂雕的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亲昵地诉说着吉祥话语。阳光为古朴的雕刻增添了一层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古镇的悠久历史。

穿过牌楼,沿着大理石铺就的石板路前行,古色古香的木制建筑错落有致。三两民谣酒吧传出悠扬的歌声,让人陶醉其中;四五民俗小店摆满了各种特色手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七八酒楼菜馆飘出阵阵美食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热情开朗的彝族姑娘们,身着五颜六色的察尔瓦,笑语盈盈。她们或挎着一篮子鲜花饼,那香甜的味道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或背着一筐花儿,如同春天的使者,将美丽与芬芳带给众人;或守着一摊手工刺绣、木雕,那精美的工艺让人赞叹不已。

商贩们吆喝着官渡粑粑,那刚出炉的鲜香小饼,外皮酥脆,内馅香甜,令人垂涎欲滴。穿过锣鼓喧天、唱腔悠扬的古戏台,仿佛能看到昔日的繁华与热闹。春风在耳畔呢喃,步入绿树成荫的一角,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美好。晨钟暮鼓响彻法定寺,恍惚间,透过袅袅檀香,我瞥见了岁月流年。这座南诏时期的古老寺庙,时光在其血脉中流淌。历经风雨晦暝,只留下无尽的禅意,让人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日头渐高,乘车前往西山区的大观楼。这座三重檐攒尖顶的云南传统建筑,结构精巧,金黄色琉璃筒瓦熠熠生辉,宝顶上走兽间连接的铁链随风轻响,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虽名中带“楼”,大观楼实则是一处大园林。它依偎滇池,亭台楼阁傍水而立,垂柳依依,花灯锦绣缠绕枝头,江南的细腻与北国的宏伟在此交汇。曲径通幽,梅兰菊竹与亚热带花卉和谐共生。漫步其中,更能体会汤显祖之妙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这里,每一处景色都仿佛是一首诗,一幅画,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即将离别之际,脚步不经意间触碰到一片“墨”海。俯身细看,那是一大片如精灵般沉睡的汉字,在苏醒瞬间跃然于地。究竟是谁赋予它们生命?是文采斐然的诗人?还是颇有闲趣的书法名家?却见长廊尽头那抹佝偻身影,以地作素笺,挥洒墨痕。横竖撇捺,皆如新芽,承载着盼望与爱意,破土而出。冬之凛冽,怎敌春日暖阳轻抚?时光流逝,何曾消磨热爱与创造力?年华虽逝,热忱不息。

顾城曾言:“春天是不会停下来的,所以花朵会枯萎;但是在春天到达的地方,永远有新鲜的花束。”我赞美昆明的春,它似永不凋零的翠绿,生机盎然,在岁月长河中静静生长,如同希望的嫩芽,生生不息。昆明的春,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了热爱与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这次昆明之旅,让我收获满满。我不仅领略了昆明的美丽风光,还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昆明的春,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昆明的春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作者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24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