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在岁月的浪涛中,总有一些人挺立潮头,成为民族的脊梁。阅读《觉醒年代》与《国之脊梁》,仿佛置身于一条时光长廊,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觉醒年代》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那个风雨如晦却又热血激昂的时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陈独秀、李大钊等一众先驱以笔为剑,以文为刃,划破封建礼教的浓重黑幕,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试图唤醒沉睡在愚昧与麻木中的民众。他们在混沌中摸索前行,在困境中坚守理想,为中国的觉醒之路点燃了星星之火,其精神光芒万丈,令人敬仰。
时间回到1915年9月,上海城隍庙前的大街像往常一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几个报童挥舞着新出版的《青年杂志》大声叫卖:“快来看新出版的《青年杂志》,快来看陈独秀的奇文!”这一声声叫卖,喊出了医治中国痼疾的两大药方——“德先生”和“赛先生”,同时也掀开了笼罩中国已久的重重迷雾。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仁人志士通过创办《青年杂志》,用民主和科学的理念武装青年,以新文学的力量去启蒙大众的思想。尤其是他写的那篇《敬告青年》像一把火炬,把许多正在黑暗中苦苦寻找出路的青年的心点亮了。
而翻开书籍《国之脊梁》,映入眼帘的是扉页上的这么一句话:“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短短几个字,令人震撼,更使人肃然起敬。这本书聚焦于那些默默奉献、以坚毅之躯撑起国家建设重任的人物,他们中有隐姓埋名于科研一线,为攻克核心技术难题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家;有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教育事业,用知识改变贫困孩子命运的乡村教师;有在平凡岗位上日复一日、精益求精,以精湛技艺铸就大国重器的工匠,如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叶企孙、华罗庚、钱学森等。华罗庚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和发展,深怀赤子之心,在一个个“看不见的战场”上为国争光。当身在海外的他听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选择了第一时间回国。归国途中,他写下一封长达 2000 多字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提到:“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物理学家钱三强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变她的面貌。”正是这些中国的脊梁们以点滴之力汇聚成推动国家进步的磅礴力量,用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用奉献书写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热爱。
从《觉醒年代》到《国之脊梁》,我看到了不同时期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精神品质——那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对民族复兴的执着追求,对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先驱们的觉醒呐喊,为后来者指引方向;而当代脊梁们的接力奋斗,则让先辈们的理想逐步照进现实。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源所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当以先辈为榜样,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品质,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敢探索,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奉献,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架桥铺路,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让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成为新的脊梁,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科技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