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这座东海之滨的城市,来自也门的留学生阿尔阿尼西•艾哈迈德(阿德)正以独特的方式,在青石板铺就的文化长卷上,用指尖的面粉书写着属于他的东方故事。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商贸专业的学生,他如同江南大地上的一棵阿拉伯咖啡树,既深深扎根于故土文化,又蓬勃生长,绽放出跨文化理解的翠绿新芽。
2025年寒假,阿德在奉化溪口古镇的面案前,开始了他的文化探索之旅。他凝视着老师傅布满老茧的双手如何将油酥与面皮叠出二十七层的精巧,这近乎执拗的工艺让他深刻体会到“中国人对时间的敬意”。当自制的千层饼在烤炉中泛起金黄,他眼中的光芒如同穿越沙漠望见绿洲的商队,充满了惊喜与满足。
校园小年夜的饺子宴上,阿德与孩童们围坐笑闹,尽管饺子的褶皱里漏出了馅料,却包裹住了“团圆”的真谛。他深刻感悟到:“食物是文化的容器。从“二月二”舞龙的喧天锣鼓到太极拳的晨光静默,阿德在动与静的辩证中捕捉东方智慧。紧握龙身竹竿时,他感受到“集体脉搏的共振”;太极云手间,又品出“快与慢的生命哲学”。
更为难得的是,阿德始终以“文化转译者”的身份,将亲身体验转化为社交平台上生动的图文,让家乡亲友惊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通过千层饼与也门烤馕的对比解说,舞龙视频与阿拉伯战舞的节奏分析,实现了两种文化的双向参照与对话。
阿德的探索远非猎奇式的浅尝辄止。千层饼制作时他追问“为何必须是二十七层”,得知这与《周易》数理暗合后,连夜研读阴阳学说;包饺子悟出“瑕疵美”的包容性后,联想到也门手织毯的“故意错针”传统。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追问,让文化体验升华为文明对话。
正如他笔记本上的箴言:“真正的理解,发生在两种文化都能照见自己的时刻。”当他在揉面案前俯身,在龙腾阵中跃起,阿德已然成为宁工校园生动的文化教科书。他教会我们以指尖的温度感知文明密码,学会像青瓷般温润地守护文化,又当如远洋船般成为文明的摆渡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照亮文明长河的星火。
(张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