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百年中山

作者:■文新学院  陈子洋    
2025-03-21     浏览(68)     (1)

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装,甚至中山陵、中山舰、中山大学、中山市,以及三月十二号的植树节。这些都与一个人有关———孙中山,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距今正好一百年。

跨越百年,孙中山的形象逐渐清晰:在领导民主革命的光环下,他身上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交织、政治形象与人性温度的结合。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孙中山的悬赏金额是1000大洋,二十年后暴涨到20万银元,但这位革命家始终保持从容,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伦敦蒙难期间,清政府的诱捕弄巧成拙,反而为孙中山提高了个人名气,助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在横滨中华街的狭窄阁楼里,孙中山与宫崎滔天的对话持续到深夜。这位日本浪人始终无法理解,为何眼前这个屡遭挫折的中国人仍然坚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1905年,在东京赤坂区黑龙会总部,当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时,会场里37名留学生中,有31人认为这个目标需要30年才能实现。但事实是:仅仅6年后,武昌城头的枪声就传遍了这个国家的东南西北,成为了插进清政府胸口的一把利刃。

辛亥革命的成功成为孙中山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当他在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面对的不仅是来自北洋新军袁世凯的军事威胁,更有革命阵营内部分崩离析的政治危机。章太炎公开宣称“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宋教仁执着于议会内阁政治的理想而死在去往北京的路上,陈炯明在广东发展自我势力,唐继尧发展滇系势力,而自己是徒有其名的大元帅。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志,最终都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这种悲剧性的人生境遇,却让孙中山一次又一次在跌倒中爬起,成为坚定的斗士。

护法运动溃败时,他寓居上海构思《建国方略》的蓝图,提出了一个在当时被看作“乌托邦”的社会构想。这种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的特殊能力,构成了孙中山精神世界中最具现代性的特质。而他《建国方略》中所描绘的景象,被上海租界的英国记者视为“痴人说梦”,因为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已经提出了东方大港、十万英里铁路网、三峡大坝等构想,这远远超出了军阀混战时代的背景,在当时看来多么荒诞,但孙中山在书中的自序里写道,“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表明了他为之不懈奋斗的决心。

在另一个时空之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孙中山故乡翠亨村已成为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绝佳样本。村口的“瑞接长庚”牌坊与村外的深中通道形成时空对话,当年《建国方略》中实业计划构想的港口群如今已成为现实。这种跨越百年的精神呼应,揭示了孙中山思想中最具前瞻性的维度———他将现代性追求具象化为基础设施建设,将民族复兴落实为民生改善,这种务实理想主义至今仍对中国的现代化路径具有深远影响。

而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91天里,孙中山签署了30余项法令,从剪辫放足到教育改革,从司法独立到实业振兴,贯穿民国生活的方方面面。纵使这些政策多数未能实施,却为后来者留下了制度创新的摹本。1924年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蒋介石作为校长站在队列右侧,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结出的一大硕果。他创造的“联合战线”策略,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针,为北伐的高歌猛进打下基础,而这一策略至今仍是处理复杂政治关系的经典范式。

在台北中山纪念馆的留言本上,一位大陆交换生写道:“从珠江到淡水河,先生的目光始终望向大海。”这种超越地域的政治想象,恰是孙中山留给两岸青年的共同遗产。他远大的革命理想与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时俱进的思想与创新创业的精神、无私的爱国精神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等等品质,被后世称为“孙中山精神”。站在21世纪向过往百年回望,孙中山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用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的坚守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漫漫长路;又如精卫填海,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塑造民族精神新高度。

一百年离我们很远,远到我们已经对那个时代感到陌生,但一百年又离我们很近,近到来自孙中山的精神时至今日依然在被时代青年传颂。今天,当粤港澳大湾区的跨海大桥贯通珠江两岸,深中通道建成使用;当“一带一路”的货轮驶向深蓝,与世界共发展我们终于可以告慰这位先行者:那个曾经存在于蓝图中的现代中国,正在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后继者,也必将会继续循着这条路,走出更远的距离。而这,或许就是对孙中山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