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我们为什么要引入人工智能

———对话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金大卫教授

作者:□学生记者  童小滢  刘艺涵    
2025-03-20     浏览(386)     (18)

人工智能平台DeepSeek引入学校,提升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金大卫院长表示AI将助力校园多领域发展,培养拥抱变化、坚守本质的人才。AI并非替代学习,而是辅助工具。AI的作用是“加速器”,学生需要理解底层逻辑。未来将出现更多新岗位,人机协作将成为新门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新学期一开学,我校迅速行动,引入了DeepSeek人工智能平台。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也在教育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教育科研单位,我们为什么要引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服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很多师生读者对此都有疑问。本报组织学生记者采访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金大卫教授,请他为读者答疑解惑。金大卫教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近期在全校多个场合为师生作有关知识报告。
  金院长将从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助力高校提升教学效率、优化科研流程,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他还将分享学校在应对技术挑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以及塑造未来人才方面的具体策略,帮助大家理解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与潜力,以及它对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启示。
  校报记者:金院长您好!我校近期引进了DeepSeek人工智能平台,能否请您谈谈学校选择这一技术的核心原因?
  金大卫院长:引进DeepSeek的核心目标,是希望通过AI技术提升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当前,人工智能已发展到能深度融合办公、学习场景的阶段。例如,传统行政流程耗时费力,而AI能自动化处理报表、数据统计等基础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创新性教学。对学生而言,AI并非替代学习,而是辅助工具。比如,学生可以用它快速检索资料、优化代码结构,但核心逻辑仍需自主思考。 
  校报记者:您是否担心学生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从而忽视基础编程能力的学习?
  金大卫院长:关于“AI依赖”的担忧,这本质上是工具使用的问题。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我们计划在未来的课程中强调基础能力的重要性——就像学数学要先掌握公式推导,编程也需要理解底层逻辑。AI的作用是“加速器”,而非“替代品”。若学生仅依赖AI生成作业,教师可通过过程性考核(如代码注释、阶段性答辩)来监督学习效果。 
  校报记者:您提到AI将助力校园多领域发展,能否具体谈谈它对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帮助?此外,学校未来可能配备DeepSeek一体机,这类设备有何独特优势?
  金大卫院长:在教学上,AI可个性化辅助学习。例如,系统能根据学生作业错误类型推荐针对性练习,或为教师提供班级学情分析报告。在科研中,AI能加速数据处理与模型训练。比如,生物信息学领域需处理海量基因数据,传统方法耗时数周,而AI可将周期缩短至几天。在管理层面,AI能优化资源配置,如智能排课、能耗监测等,减少人力成本。 
  关于DeepSeek一体机,其优势在于“本地化部署与垂直优化”。通用模型如ChatGPT擅长广泛问答,但针对高校场景需求(如学术规范、数据安全),一体机可通过“微调训练”融入校内特殊数据。例如,系统会自动规避论文抄袭风险提示,或加密科研数据。此外,一体机支持离线使用,能更好满足保密性要求高的场景。 
  校报记者:如果AI能完成大量基础工作,人类的价值将如何体现?若无法成为行业顶尖者,普通人是否会丧失劳动价值? 
  金大卫院长:这个问题涉及技术与人性的本质。AI替代的是“重复劳动”,而非“人类创造力”。例如,过去会计手工记账耗时费力,而财务软件普及后,会计的职责转向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这需要更高级的判断力。未来,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定义问题”和“跨界整合”。 
  对于“非顶尖者”的焦虑,我认为行业生态会自然演化出新岗位。就像汽车取代马车后,出现了司机、汽修师等职业;AI普及后,将需要“AI训练师”“伦理审核员”等角色。即便从事基础工作,若你能结合AI工具提升效率,价值反而会放大。例如,程序员可借助AI生成代码框架,但需审核逻辑安全性,这类“人机协作”能力将成为新门槛。 
  校报记者:感谢金院长的深度分享!最后,能否用一句话总结AI时代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 
  金大卫院长:拥抱变化,坚守本质——技术会迭代,但批判性思维、伦理意识与跨界整合能力,人才始终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