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工业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报》

共画同心圆,奋进新征程

“钱学森之问”试解

作者:民盟  李建成    
2025-03-15     浏览(71)     (0)

文章讨论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认为教育指导思想上、学校教学实践上太注重“人才”的培养,没有真正坚持“育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文章还指出,教育领域改革举措虽然多,但效果始终体现不出来,因为缺乏让杰出人才源源不断冒出来的相应土壤和环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多年前,一代科学泰斗离我们而去,留下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让关心教育改革和发展、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人们很是纠结。

看起来,钱老的“钱学森之问”是责备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办得不那么成功。最近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段子:“美国的孩子将来可以创造出像人一样的机器,中国的孩子将来会变成像机器一样的人。这就是两国教育的区别。”说句公道话,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不是在封闭的温室里进行的,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到现在也很难说真正拥有办学乃至教学的自主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学校可以自主支配、施展拳脚的空间,不比孙悟空在如来佛手心里翻筋斗的空间大许多。再者,杰出人才也不是单靠学校就能培养出来的;换句话说,很少有人是从学校走出来就成为杰出人才的。在教育体系之外,社会是否具备让杰出人才源源不断冒出来的相应土壤和环境,或许更具至关重要的意义。

那么,从教育领域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教育领域的改革举措也算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是效果始终体现不出来,“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中的原因当然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问题,或许恰恰是因为我们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学校教学实践上太注重“人才”的培养,而没有真正坚持“育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了“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方针。日前,浙江省省长王浩在浙江工业大学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时,表示希望浙江工业大学坚决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使命,希望广大教师全面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根本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毫无疑问也应该成为以育人为根本职责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包括所有学校的最基本也是最高的价值目标。但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育什么人”“怎样育人”却是长期以来充满争议的问题。

在我们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上,培养目标无论是“劳动者”还是“建设者”,都是把受教育者作为“人才”来培养的;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教育的目的不是服务于发展和完善人自身,不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才”。所谓“育人”就是“育才”,就是培养“有用之才”。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中,也是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教育的第一位的任务。虽然我们的教育方针里也讲“德智体全面发展”,但落脚点不是“人”而是“才”,“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是“成人”,而是“成才”。当人不是首先被看作“人”,而是被当成“有用之才”“人力资源”,人就不再是拥有才能、享用资源的主体,而不过是服务于、从属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不同的教育理念———比如把人真正作为人来培养与把人当做工具来培养———其间的差别,比人们养孩子与养宠物之间的距离恐怕还要大得多。既然“育人”就是“育才”、教育的第一位任务是开发“人力资源”,学校的“育人”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如同工厂流水线上加工机器零件一样的过程:尽管“被加工”的对象千人千面、千姿百态,但生产的过程有统一的流程,产出的产品有统一的规格,被加工者不需要(不允许)自我设计、自主选择。学校的“育人”以所谓国家、社会的名义,把受教育者加工成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工具型“人才”,那学生成为杰出人才所必需的特质,即对现成知识的怀疑精神和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激情,就在“被加工”的过程中慢慢磨灭了。

学校教育,随着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逐步提升,教育的内容从侧重人格品德养成逐渐偏向知识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或许就在于知识传授的专门化、知识获取的创新性;而更大的区别还在于,让作为成年人或即将成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自主地发现知识。“大学精神的本质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育人为本,不是一天到晚喋喋不休地向受教育者灌输做人的大道理。在大学教育教学中,“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教育”不是一味训导学生怎样做人,而是教育者首先把受教育者看作自主的、有独立人格的人,能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人;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能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人。

当然,育人为本,也不是说不要注重“育才”,不是说可以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谋生能力;恰恰相反,我们要让学生自己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自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这样的自主,包括自主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等等,是否把这些选择权交给学生,是把人真正作为人来培养还是把人当做工具来培养的根本区别所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因可能有很多,答案也有很多,最简单的答案或许就是:没有人,哪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