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海洋大学 - 《江苏海洋大学报》

以创新助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

作者:罗湘玲    
2025-02-28     浏览(24)     (10)

以创新助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

罗湘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培塑文化新业态,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实现创新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助推特色文化持续发展。一个地方的独特民族文化要想面向全世界,也离不开借助创新来提质增效。由此观之,惟有强化创新引领,方能实现地方特色文化有效传播与发展,将地方文化产业与世界连接。

多方协助,筑基开路。打好地方文化创新“组合拳”,助力特色文化产品传承与发展。方能海晏河清,把握时代之先机。

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一个地方和社会从何处来,到哪里去。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遵义大剧院盛大演出,将时隔千年的绘画作品《千里江山图》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以形式创新将传统画卷文化再现;一股“国潮”风潮席卷而来,汉服文化以更新颖、更时尚的方式在年轻人群体中广泛传播。它不仅展现了传统服饰的韵味,更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瑞幸咖啡联名贵州茅台,在做好品牌饮品的同时,也在弘扬着地方特色酒文化,让酱香之味传遍人们舌尖。各方发力,协同创新,以创新助力特色文化产品推广,才是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第一步。

遇水架桥,蓄势待发。着力做强地方实业“创新链”,筑牢特色文化产业根基。方可弘扬文化,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乡村振兴,实业开拓。正所谓:“一业兴带动百姓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才能记得住乡愁。近年来,贵州众多实业公司推出的手织土布、刺绣、蜡染、扎染、蓝靛染等传统民族手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的文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促进手工艺实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将民族文化推广向世界。而筑牢产业根基,不光需要创新着力,还需要强大的文化内涵加持。正如在古籍文化实业发展上,贵州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搜集整理工作,拍摄制作《典阅贵州》系列专题片,加快推进了《贵州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平台》项目建设,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夯实基础。

融合科技,扎实实体。锚定高质量发展“智能化”趋势,开拓多样文化宣传方式,增加产业附加值方会转化创新成果。

“红飘带”数字文化艺术馆以“文化+科技”为媒介,运用虚拟技术、数字科技和真人演绎,生动还原了红军长征的全景视角。这种创新形式不仅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鲜活,还引发了观众的内心共鸣,坚定了理想信念。通过科技的赋能,“红飘带”艺术馆实现了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展现了贵州在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方面的强大潜力,推动了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巧借创新活水,为地方文化赋能,这是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第一步。而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我们能为这片土地保留并激活其活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借创新之刃,雕刻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