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大报》

我和我的祖辈、父辈

作者:□  附属中学  孙爱娟    
2025-03-15    


我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祖孙三代教书育人。自我记事起,印象中的爷爷,完全是一副农人形象,满面沧桑丘壑,戴着大棉帽,裹着宽黑袄,胡须上挂满冰珠,赶着一头骡子,走在老家曲曲盘盘的山路上。

直到爷爷去世,爸爸才给我讲了爷爷的故事:1951年,爷爷从师范学校毕业,在李家湾小学任校长;1955年,在玉井镇陈家咀小学任教务主任;1962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做出了“精兵简政”的工作指示,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爷爷坚定地选择了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次年又被当地政府聘任为民办教师,直至1988年光荣退休。

爷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前我只认为他是祖辈,是老家、是农人、是大山,是山谷里的一抹黑影,更是大地上的一种坚守,无论怎样都体会不到他的温度。而现在看来,他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时代的情怀。正如爷爷给爸爸说的:“教书育人,要凭良心做事。”作为教育工作者,爷爷用他的热血,散发着温热,在上世纪中叶的西北教育热土上,绽放过属于他的时代芳华。

2019年中秋节回家,抬头看见父母家门口的“光荣之家”牌匾,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感动与幸福。我知道,这份荣光是属于父亲的……他是军人,也是人民教师。

父亲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23师68团机务大队服役。五年后退出现役,考入了临洮师范学校,从此走上了教育之路。

退伍后的父亲怀着军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把他所有的爱心和耐心,都献给了他坚持了33年的乡村教育事业。

生活在父亲身边,我时刻都能感受到他的军人本色和教育者本色: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诚实善良、敬业奉献。

教育从来都不是要求,而是影响。在祖辈、父辈教育传承精神的影响下,我和姐姐都从事了教育事业。

如今我从事教师职业已经整整20年了。20年中,我带了八届毕业生,担任了12年班主任工作,在当一名好老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孜孜以求。

2013年,我担任了西北师大附中2016届北辰人文实验班的班主任工作,在2016年高考中,49人的班级,取得了100%重点率,11人考取了清华北大,全省文科前10名中有11人入围,全省文科前50名中有22人入围的成绩。我知道,在这个成绩的背后,是我和孩子们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与努力。

什么是新时代的好老师?在我看来,“凭良心做事”,关爱学生,热爱工作,乐于奉献,让那些曾经挥汗如雨的日子在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那么熠熠生辉,光芒四射。这,就是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