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交通报湖北站 - 湖北交通新闻

咸宁:以“开门红 ”铺就发展快车道

2025-03-17     浏览(238)     (0)

咸宁市交通运输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热潮涌动,智能建造降本增效,在咸宁交通项目中已成常态。汉南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远眺,已完成47.44亿元投资,多台浮吊船协同吊装重达800吨的钢箱梁。该文展示了咸宁市公路水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的情况,并强调了智能建造在交通项目中的重要性。

早春三月,咸宁市交通运输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从赤壁长江大桥东延段的钢铁巨龙,到通修高速的穿山隧道;从鄂湘赣物流园区的智慧货场,到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汉南长江大桥的千根墩柱,咸宁交通系统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在一季度掀起建设热潮。

据悉,2025 年 1-2 月,咸宁市公路水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5.26亿元,同比增长 33.86%,用钢筋铁骨编织着武汉都市圈南向枢纽的经纬线。

智能建造降本增效传统工地焕发新活力在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湖北段)施工现场,1梁场的全自动生产线正以每天 2 片 30 米箱梁的速度刷新纪录。智能喷淋系统喷洒出均匀水雾,覆盖 492 片预制梁的每个角落。

“过去养护需要 20 个工人轮班作业,现在一部手机就能远程操控。”项目经理田浩指着手机上的智慧管控平台介绍,整体式液压模板的应用让模板拆装效率提升40%,钢材损耗率降低 15%,仅此一项就节约成本300余万元。

这种“智变”在咸宁交通项目中已成常态。武汉都市圈环线汉南长江大桥的3194根墩柱建设中,智能张拉设备让预应力施工精度达到 0.1 毫米级,相当于头发丝的百分之一精确度;智能压浆系统通过北斗定位实时监测浆液流动,使压浆合格率从85%跃升至99%。在赤壁长江大桥东延段,BIM技术构建的数字孪生模型,让99%的桩基施工实现“零返工”,累计节约工期45天。

织密都市圈交通网挺起鄂南发展“硬脊梁”站在武汉都市圈环线汉南长江大桥簰洲湾建设指挥部远眺,江面上6台浮吊船正协同吊装重达800吨的钢箱梁。这座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的控制性工程,已完成47.44亿元投资,1884座承台如定海神针般扎根江底。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大桥建成后,咸宁到汉南车程将缩短至40分钟,相当于在武汉都市圈南翼装上'加速器'。”咸宁市交通运输局重大项目建设协调工作专班干部周欢用数据描绘蓝图:“环线高速全线贯通后,咸宁与武汉、鄂州、黄石等城市将形成1小时产业协作圈,将极大改善城际通行交通条件,有效带动沿线物流成本下降。”

        在赤壁长江大桥东延段项目涂家咀大桥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分工协作进行桥面除尘清灰、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作业,现场焊花飞舞、机声隆隆,一片繁忙景象。

        项目部负责人王明介绍,自2月5号全面复工以来,以“开年即冲刺”的姿态,抓安全、抢进度、保质量、促发展,形成大干快上的施工节奏,确保2025年顺利完成交工验收任务。在赤壁长江大桥东延段,25.77亿元投资浇筑的不仅是99%完成的路基,更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黄金通道。

        统计显示,1-2月全市高速公路投资达9.81亿元,占交通总投资的64%,武汉都市圈南向辐射力正通过条条高速持续增强。

三省通衢再升级

鄂湘赣共筑开放新高地

        通修高速湖北段的隧道深处,凿岩台车在数字化爆破系统的指引下精准掘进。

        这条连接鄂南与赣北的省际通道,37%的隧道开挖进度背后,是交通部门建立的“月调度、季会商”机制。项目指挥部墙上的作战图标注着关键节点:6月底前打通控制性工程瑶泉隧道,计划2026年建成通车。

        “届时通城到修水车程将从2小时压缩至40分钟”,中建八局项目经理雷发村指着项目设计图说,“湘赣的瓷土、咸宁的机电产品将在高速路上实现'双向奔赴'。”

        在鄂湘赣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现场,40万方土方平整出的不仅是物流大道,更是三省商贸新支点。物流园区内的智能仓储中心已接入三省电子口岸系统。占地112亩的关刀服务区创新采用“服务区+物流集散”模式,A、B场坪通过智慧调度系统实现客货分流。咸宁港一期工程17项专题报告通过审批,长江中游“组合港”雏形初现。

        春潮拍岸急,奋进正当时。咸宁交通人用机械的轰鸣奏响发展强音,以“开门红”之势锚定“全年红”目标。当赤壁长江大桥的斜拉索划出优美弧线,当通修高速的隧道穿透最后一座山体,咸宁正在武汉都市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汇处,浇筑着新时代的开放枢纽。这片红色热土上的交通蝶变,不仅丈量着发展的速度,更标注着区域协同的新高度。

              (徐安奇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