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微光成炬

———一起阅读兰大青年志愿者的青春答卷

作者:大学生通讯社 白杨 陈全康黎    
2025-03-14     浏览(47)     (0)

特教学校

  积石山项目观察

志愿者和奶奶相携前进

  特教学校

志愿者帮助爷爷盖房子

  献血志愿者:文榕

黄志雄与孩子们合影

黄志雄与孩子们合影

当公益成为习惯,当奉献融入日常,平凡的故事便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三月的春风携着雷锋精神的暖意,拂过兰州大学的每个角落。

在这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的温度:在榆中县特教学校的课堂上,志愿者马芳兄与“星星的孩子”用积木搭建起信任的桥梁;夏官营村的院落中,“心灵有约”团队用24年的坚守温暖空巢老人的暮年;实验室与献血车之间,文榕以11500毫升的热血完成生命的接力;甘南藏区的讲台上,黄志雄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眼中的星光……他们身份各异,却因同一份信念相聚———以微光汇聚星河,用温暖丈量青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兰大青年志愿者们的故事。

“薪火相传,与爱同行”是我们共同的座右铭

“各位小朋友们下午好,我是来自薪火公益社的马芳兄,大家看到桌面上摆放的积木了吗?这和我们今天的课堂内容有关……”台上的女孩脸上带着柔和的笑意,耐心地讲解着拼接积木的小要领,这是薪火公益社最寻常的一节支教课堂。然而台下的学生稍显特殊,他们来自榆中县特殊教育学校,是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

“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让校友的爱心真正落地,帮助那些需要关怀的人。”2018年,薪火公益社在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依托中国红十字会隆基百分之一基金,开启了关注弱势群体的公益之路。从最初几名成员到如今数百名志愿者,他们用一次次行动证明:公益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

在兰州大学建校115周年之际,薪火公益社与榆中县特教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从手工课堂到户外运动,从积木搭建到传统文化教学,志愿者们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能力设计活动,让每一颗“星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与其说是我们在帮助他们,不如说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治愈。”社团负责人之一丁健杰感慨道。在“活力金秋”活动中,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采集落叶,制作成充满秋意的拼贴画。一个自闭症男孩紧紧攥着志愿者杨文博的手,模仿奥特曼的姿势大喊“变身”,两人因共同的爱好成为挚友;内向的志愿者邢哲轩则用耐心引导一名手部不便的孩子,通过语言描述完成剪纸作品。“我们陪伴、帮助小朋友们的同时,他们的乐观和纯粹更让我们学会珍惜平凡生活中的每一天。”马芳兄说。

而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中的温情。马芳兄提到一个叫“星星”的孩子,因出生时缺氧导致发育迟缓,总在活动中黏着她。一次她因其他任务缺席,“星星”不断追问其他志愿者“姐姐在哪里”,马芳兄通过视频电话回应了这个急切地寻找她的小身影。“那个瞬间我真的特别感动,也真正理解了‘被需要’的意义。”马芳兄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些瞬间,让志愿者们看到:爱不是单方面的施予,而是心与心的共鸣,“孩子们都知道”。孩子们用积木搭出的火车、用落叶拼成的秋天,则像一颗颗种子,埋藏着对未来的向往。或许,这就是公益的意义———在给予与收获之间,让每一份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更多人的前路。

薪火公益社的足迹并不局限于特教学校。2019年起,他们每年暑期组织支教团队,前往陕西省西乡县开设医药、历史、体育等趣味课堂。在江隆基校长的母校,志愿者们用专业知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在积石山地震灾区,他们作为项目观察员参与兰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功申报的《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困境人群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和项目组成员一起为积石山灾区地震致残人员、困境老人、留守儿童等提供一年的陪伴式社会工作服务,助其重建家园,提升个人、学校、社区的发展潜力和逆境复原力。社团还发起“以爱驱碍,共享阳光”关爱特殊儿童活动,号召同学们缝制生肖荷包、绘制贺卡,将数百份手作礼物送到特殊儿童手中。青年有力,薪火相传。六年来,薪火公益社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6700小时,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达千余人。《薪火相传与爱同行》里一帧一格,链接着无数个微小善意,更链接着无数个更有意义的远方……

这份爱,他们已传递24年

有这样一群充满爱心的年轻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老年人的关爱与尊重,为老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心灵有约’———关爱空巢老人”是一项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的爱心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截至2025年,该活动已经开展了24年,参与活动人次达到8000+,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5000+,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真正为夏官营村周边的空巢老人带去温暖、带去关爱、带去光亮……

项目自2001年开展以来,已形成一套与老人对接的成熟流程,当有老人离世需要补充新的服务对象时,负责人会联系夏官营村书记,由书记帮忙寻找符合条件的老人,主要包括孤寡老人、低保户以及家庭遭遇变故的老人等。

目前,团队主要服务四户老人。每周六或周日(假期除外),志愿者们会步行前往老人家中,一般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不等。他们会用项目资金或募集资金为老人购买食物、生活用品,陪老人聊天、做家务,农忙时还会帮忙干农活。每到重大节日,志愿团队都会前往老人家中包饺子,让老人体会节日的氛围。

负责人侯佳雨从2022年入校之初就加入了关爱老人活动,三年来,她几乎很少缺席。2024年农历一月二十四日,她与志愿者们精心准备了蛋糕,为秀兰奶奶(化名)庆祝89岁生日,当大家一起为奶奶唱生日歌时,奶奶眼中闪烁的兴奋与喜悦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奶奶一边笑一边拍着我们,说要把自己生日的福气送给大家。”侯佳雨笑着说。

在与老人相处的过程中,志愿者们认为耐心是最为重要的,团队中的大部分同学来自外地,听不懂老人们的方言,但志愿者们始终保持着微笑努力倾听老人们的话语,经过长时间的接触,现在大家已经能听懂大部分内容。

一次活动中,志愿者甘小川走进了程爷爷家中,院门中央是一间小小的房子,一眼就能望到尽头。房中只有两张小桌子,两张床,几把椅子,一个小煤炉,桌上没有多余陈设,屋中透着一股冷清,水泥铺设的地板让整个屋子看起来更加阴暗孤独,闲聊中她得知,程爷爷至今无老伴无儿女。一月后,甘小川接到了程爷爷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爷爷说:“孩子啊,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能来看看我?”她不禁想起那天爷爷说的:“我就喜欢看他们在我身边叽叽喳喳的,那时候就感觉整个房子都是热的……”自此,双向奔赴在志愿者们眼中有了实感,能被老人们需要,本身就是一件表达爱的事情。

从一次偶然上车,到9年“三献”的生命接力

文榕,女,2022级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截至目前无偿献血时间九年,共献血30次,累积献血量11500毫升,加入中华骨髓库,因无偿献血表现突出,荣获2023-2024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2015年8月17日,蝉鸣声声,伴随着火锅的沸腾声,四川绵阳的夏天炙热而明媚。刚刚结束高考,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一辆移动献血车悄然映入文榕的眼帘,它静静地停在路边。没有鼓动与劝说,也未经过深思熟虑,只因内心觉得这或许是件值得做的事,于是,文榕登上了那辆献血车。

当挽起袖子、看到鲜血缓缓流入采血袋时,文榕突然意识到,这袋血可能正是某个人急需的生命希望。这种感觉,纯粹而真实,让她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之间从未有过的深刻连结。“从那一天起,献血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我始终相信,或许那并不是偶然,而是冥冥中注定我与公益的一场相遇。”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她对生命的敬畏与呵护。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她坚持日常锻炼,保持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摒弃不良嗜好。开始的几年,学业的繁忙让她无法固定时间献血,但只要去了,她都会献出范围内的最大血量。最令文榕记忆深刻的是早年在献血车上看到的互动献血经历,这是一种血液供应紧张时的应急手段。“每每看着他们恳求医生,能不能再多抽400ml,我却无能为力,真的又心酸又无助。”

自此,她的献血变得规律,规定间隔期一到,她会前往血站。“因为我知道,有许多白血病患者、大出血病人等,他们的生命可能就在等待这一份希望,我无法帮助所有人,但也希望尽微薄之力。”

在一次献血时,文榕听工作人员提起,造血干细胞是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唯一生的希望,她便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她说:“帮助他人是我坚持的信念,有这个机会,我一定会抓住,如果可以挽救别人的性命,那将是多么幸运和有意义。”随后,文榕逐步完成了“三献”,即“献血液、献造血干细胞、献人体器官组织”,签署同意书时,文榕被要求给父母打电话确认,这一严肃又专业的环节让文榕再次被亲情的力量感动,得知女儿的想法后,父母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表示支持,父母的支持与鼓励让文榕更加坚定了呼吁更多人参与献血的决心。“我期望用自己的行动唤起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共同传递生命的希望。”

她的行动也感染了身边人,许多朋友和家人受其影响,开始关注无偿献血并主动参与其中。文榕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能向大众传递健康与奉献的理念,让更多人明白帮助他人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

“误解往往来自于不了解,献血并不可怕,而是一个安全、科学、有意义的过程,比起结果我更在意帮助的过程。这是一件善事,更是生命的传递,我始终坚信,每一份微小的付出,都能为他人点亮希望的光。”文榕说道。

我喜欢看笑脸在他们脸上绽放

“学长你好,今天是学雷锋纪念日,你是如何看待‘奉献’这个词的呢?”

“它非遥不可及,就是很普通的日常之事。就像那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正如我去支教,本想着为学生带去更好的指导,照亮他们的道路,可最后却被他们的真诚与坚韧深深触动。”

初心源于对“奉献”的信仰,2023年7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届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黄志雄作为兰州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其中一员,前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第三中学,开始了自己一年的支教生活。回忆起第一天到达支教学校的场景,黄志雄说:“原本以为支教学校会很破旧,但实际看到的硬件条件比预想中现代化很多,这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

初次上课,黄志雄的内心既激动又忐忑,既期待与学生相处,又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起初,他认为支教只是单纯的知识输出,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他有一种“我可以,我愿意,我就出发”的无畏自信,认为支教工作虽然充满挑战,但并非无法完成。然而,现实的支教生活远比想象中复杂且深刻。面对毕业班的学生,备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占据了他大量时间和精力,繁重的教学任务更是家常便饭。

黄志雄一天的生活往往从早上六点的早读开启,上午两节课后利用课间批改作业或与学生交流,下午课程结束参加教研组活动,若有课后辅导,结束时往往已到晚上10点。

尽管年轻的他有一身拼劲,但从学生思维到老师思维的转变并非易事,黄志雄原以为凭借自己优秀的成绩就能轻松教好学生,但现实却给他上了一课。他意识到,教学需要脚踏实地,要结合孩子们的特点,将以自己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尝试了各种方法。

支教地的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不善言辞但心思细腻,一次教学失利,黄志雄一连几天都心情沉闷,下课的时候,几个孩子害羞地抓着他的手,塞给了他几颗糖果,黄志雄激动地向伙伴炫耀,这几颗糖果他至今保存着。

九年的献血长跑、二十四年的助老坚守、对特殊儿童的耐心帮助……时间丈量着兰州大学志愿者们的初心,也沉淀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最本真的模样。他们并非超人,只是选择在平凡中坚持;他们不求回报,却在双向奔赴中收获生命的丰盈。从特教学校到地震灾区,从献血车上到偏远山村,志愿精神早已融入兰大青年的血脉。当无数微光汇聚,便成璀璨星河。雷锋精神永不褪色,因为总有人正年轻,总有人在路上,总有人愿做那束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