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感恩与回馈

2025-03-14    

本文是一篇分享心得的文章,一位90后男教师感谢母校的培养和支持,通过分享自己与妻子在学术上的交流和相互激励,表达了对家庭和事业的努力和回馈。他强调了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在照顾家庭和孩子方面的努力。

■彭博宇

我在此分享一个90后男教师对于“感恩”与“回馈”的一些体会。

在事业发展上,我深深感恩学校的悉心培养与大力支持。我本科毕业于本校高分子系,在外深造后,非常荣幸能够回到高分子系工作。在求学阶段,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授们传授的专业知识,更为珍贵的是在“求是创新”校训的熏陶以及包容开放的学术环境中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时,有良师为我指引方向,有益友与我并肩同行,让我有着“心怀壮志、天下皆可去”的信心。工作以来,学校又为我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与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助力我这样的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得以确立特色研究方向,承担起国家和企业的重要科研任务。

我曾荣获青教赛校级二等奖,承担了省级本科生教改项目,期望通过努力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一如当年我的老师对我做的一样。我也踊跃投身科普工作,展现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我还担任着班主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等多项工作。这些教学、科普和服务工作,虽不可避免地占用了科研工作的宝贵时间,但我认为它们同样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切实回馈母校培养的一种方式。

谈及家庭,我更要感恩学校。因为学校不仅培育了我,还成就了我的另一半。我们在高分子系一同求学,她是学生会主席,我是班长;之后一同深造,她是化学博士,我是机械工程博士,如今我们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工作,我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大同行”。和各位老师的区别在于,大家每年被大同行拷问一两次,我则是每天。虽说日常中难免会有“她觉得我做的东西没用,我觉得她做的东西太low”之类的争论,但这些争论其实对我们双方的事业发展都颇有助益。从前沿技术到化工生产,从国家基金申请到市场报告分析,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到企业创新改革方向研究,都是我们日常交流探讨的话题。这种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的状态,成为了我们事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所以说今天这荣誉也有她的一半功劳。我非常感恩浙大培养了我们。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一方面,工作压力大,加班、出差是常态;另一方面,孩子尚小,需要陪伴。我的做法是,既然难以保证时间,那就努力提升质量,理论结合实践,以对待科研的热情和细心去陪伴家人。

举个例子,很多男同志可能对照顾小宝宝有些发怵,但我回顾了过去几年,我在诸如在换尿布、拍嗝、排气、洗澡、喂奶、喂饭、哄睡等方面都做得得心应手。在我看来,照顾小孩和做高分子聚合反应没什么两样,结合理论知识,精确控制温度,定期添加反应物、排出废物,观察反应过程,适时调整参数,得到优质产物,本就是我们高分子人最擅长的。又如去年父亲突发疾病需要有人签字决断时,我凭借工作中积累的医学知识,参考医生的建议,选择了最优的方案。所以,尽管因工作原因我不能常伴家人左右,但我始终努力成为家人能够依靠的人,这是我对家庭最好的回馈。

实际上,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我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并不丰富,但我会继续努力,力求交出一份属于90后青年教师的满意答卷。

(作者为高分子系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