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晖
今天,我们致敬前辈——如“中国居里夫人”吴健雄先生,用实验颠覆物理学认知;我们更期待未来——在浙大,越来越多的女生选择自动化、人工智能等专业,她们用代码注释梦想,用传感器感知世界。
我想对年轻的女同胞们说:不要被“女性该做什么”的偏见定义,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无论是深耕实验室的科学家,还是用AI赋能千行百业的工程师。
科研之路:用理性探索真理,以韧性突破边界
作为一名从事工业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研究的科研人,我常被问及:“女性如何平衡感性与理性?如何在男性主导的工科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的答案是:科研从无性别门槛,唯有对真理的敬畏与热爱。
在工厂车间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中,我曾为优化一个算法模型带领团队连续奋战几十个小时;在指导学生时,我也常因他们论文中的一处创新点欣喜若狂。这些瞬间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的“她力量”从不局限于性别标签——它是凌晨实验室里与数据对话的专注,是面对工业现场复杂问题时抽丝剥茧的冷静,更是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时那份“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教育之本:以柔软传递力量,用智慧点亮未来
作为教师,我始终相信,教育是一场“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修行。在混合式课堂上,我鼓励女生大胆走向控制台编写代码,告诉她们:“算法从不在乎操作者的性别,只回应逻辑的严谨”;在科研团队中,我和学生围坐讨论,从工业大数据的社会价值聊到女性科研者的独特视角——我们既能用人工智能方法解析设备故障,也能以共情力设计人性化智能系统。
科学与人文从不对立,女性的细腻与坚韧恰恰是解锁复杂问题的密钥。
平衡之道:家庭与事业的“动态优化算法”
作为母亲、妻子、女儿,我也曾为“多重角色”焦虑。但多年科研训练让我学会像对待“动态系统”一样优化人生:
设定优先级:重要节点的“关键参数”不容妥协——孩子的毕业典礼、团队的项目攻坚,我选择全情投入;
接受不完美:正如算法需要迭代,生活也不必追求100%的“稳态解”,偶尔的波动亦是成长;
构建支持网络:感谢家人的理解、团队的协作、学校的托举,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追寻理想。
最后我想以控制学科的方式表达祝福:愿所有女性同仁的人生“系统”能闭环:
——在事业与家庭的输入下,收敛于幸福的最优解;
——在时代与机遇的激励中,保持永不停歇的稳定性。
(作者为控制学院求是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