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报》

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天大人步履不停

2025-03-15     浏览(35)     (0)

天津大学为弘扬中华文化,将文化融入办学理念,传承校史文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天大人也致力于提升国际张力,彰显文化品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一年来,天津大学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到大学文化建设上,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文化力量。
  一年来,天大人持续发力,深挖校史宝藏,传承大学文脉。
  “兴学强国的主张和北洋大学堂注重应用科学的价值取向,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一次突破性的认识转变。从这个起点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和认识上升到科教兴国的新高度。”去年深秋,天津大学在常州共同主办了“兴学强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暨纪念盛宣怀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挖掘研讨盛宣怀在近代中国兴学强国实践的当代精神价值,以校史文化研究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年来,天津大学体系化推进校史校志编写工作、院史院志工作,化工学院、建筑学院、自动化学院、精仪学院等多部院志书稿在定稿修订中,多个院史馆完成验收;学校加强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推进文化类成果建设,校史成果系列文化品牌日益成熟,开启“天津大学与现代中国”“言语爱生文化系列”等新文化品牌规划与建设;完成校庆成果《北洋大学及其章程考证研究》《大学校长思与行》等书稿的编撰和修订;在国内高层次论坛中发出天大声音,成功获得第十四届西北联大会议的举办权;建设“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校史”通识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提升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怀,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获得师生好评。
  一年来,天大人持续发力,锤炼文化风骨,汇聚精神力量。2025新年伊始,天大人助力科学家精神激扬濠江之畔。“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剧目之一、天津大学原创话剧《侯德榜》连续两天在澳门大学举办演出专场,吸引千余名师生共同走近侯德榜先生的一生,感悟科学家精神。春秋两季,海棠季与红叶季成为校园盛景和城市名片:海棠季时,千株海棠盛放,师生在花海中吟诗、摄影,春日的校园满是浪漫与诗意;红叶季里,枫叶似火,绘画展览、书签制作活动层出不穷,师生用画笔与创意定格秋韵。迎接新生,校歌校史演绎大赛是天津大学一堂别样生动的“文化大课”:学校以130年校史为切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持续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已传承16年。
  一年来,天大人持续发力,提升国际张力,彰显文化品位。去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习近平指出,前不久,我收到在中国天津大学留学的马来西亚学生写来的联名信,他们立志做中马友谊的传播者和推动者,期待用所学知识服务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两国友好事业后继有人,我对此感到欣慰。今年3月,87名天津大学马来西亚籍留学生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汇报在华学习生活情况。他们表示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真实地体会到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友好,更深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给马来西亚青年人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立志要为传承中马友好,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中马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津南北洋园,首个全球南方研究院正在助力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在广袤的山乡村野,冯骥才教授用五大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为年轻的学科标记思想原点;在艺术的至高殿堂,北洋合唱团被授予“世界合唱团”殊荣;在美丽的南海侧畔,天津大学牵手26所东盟高校实现知华、友华、爱华的人文相通;在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天津大学专家主笔的《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成为全人类面对全球性公共安全挑战的价值共识。
  循大道方能至万里。拥有130年底蕴的天津大学深知,教育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使命光荣、前景光明。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天大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深耕育人沃土,勇攀科研高峰,倡扬大学文化,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在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