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天津大学 - 《天津大学报》

擘画立德树人的大学之道 天大人步履不停

2025-03-15     浏览(55)     (0)

天津大学持续发力培养人才,致力于培养新质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青年教师。通过新工科建设、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布局、一流本科教育跃升行动等措施,学校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学校还为青年人才成长按下快进键,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使用力度。


大一新生在双校区同上“人工智能导论”课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一年来,天大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奔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而去,致力于在教育强国路上塑造新质人才培养模式。
  一年来,天津大学持续发力,让思政教师站在讲台中央,让思政课真正讲到学生心里。2024年春天,在北洋园校区,一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集体备课会举行。现场除了天大马克思主义学院8位思政教师外,还有校党委书记杨贤金等校领导,当天他们还有另外一重身份——这门课的授课教师,包括他们在内的五位校党委常委已经给未来技术学院等四个学院2021级的本科生讲授完一遍课程。当天现场,每一位教师说课结束后,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思政课名师一一点评,帮着一起“磨课”。在天津大学,像这样的集体备课会、磨课会对所有的思政课都已是“家常便饭”。一年来,天津大学马理论学科软科排名连续8年实现突破,跃升151位;马院思政教师获得全国青教赛、教创赛等代表性教学奖项45项;思政课虚仿中心全年接待校内外100余家3000余人次参访,连续举办三届红色全景资源大赛,已建成全国高校最大的资源平台。
  一年来,天津大学持续发力,以新工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年伊始,天大校园里响起一声春雷:学校启动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跃升行动”,一揽子推出“五大行动”,旨在通过“跃升行动”深化立德树人综合改革,按照“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探索数智时代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新开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也受到学生热捧。这门课由学校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胡清华领衔,8位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领域教授齐心打造,13个学院的30位教师共同授课;4000余名大一新生在智慧教室内通过裸眼3D、全景智能板书等智能教具与教授互动……这是天津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布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树立“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壮大新兴学科,培育未来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这是天津大学在迈入办学第130个年头之际的独到思考与生动实践。
  一年来,天津大学持续发力,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升一流研究生培养质量。金秋时节,一则喜讯让天大师生倍感振奋:在北京召开的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上,天大报送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下电子特气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获评首批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优秀案例。一年来,学校率先创立校级研究生导师发展中心,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成功召开全国性建设研讨会,示范引领研究生导师发展方向。天津大学组织参加2024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获全国一等奖7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5项、优秀组织奖4个。学校8门课程获评或立项教指委示范/精品课程,3门课程进入2024年教育部“拓金计划”课程名单。迎接2025,天津大学推出一流研究生教育新质行动,强调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未来、分类发展、数智赋能,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一年来,天津大学持续发力,不断为青年人才成长按下快进键。让青年人才“减负、快进”,给资深教授“加磅、加码”,让辅导员评上“专家、人才”……一场让青年教师队伍快速成长的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在天津大学火热开展,一系列创新人才计划让青年人才有机会挑大梁、当主角,力求把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去年5月推出的“U35计划”是天津大学为35岁以下青年人才晋升正高职称打通的一条绿色通道,要遴选出在学科领域具有发展潜力、学术方向具有引领性的青年教师,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使用力度。一年来,学校调整人才计划体系,启动国家级青年人才长周期支持方案;提高用人单位自主权精准引才;在校院两级团队建设、教师跨学院联合聘任、人才计划岗位冠名等方面先行先试,激发教师工作活力。2024年,学校新增16位国家级领军人才、30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居中国内地高校第8名,“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数量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0名,学校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