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哈工程的她,闪闪发光!

2025-03-13     浏览(69)     (0)

文章介绍了8位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的哈工程女性。她们或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或通过努力奋斗展示了女性力量。这些女性通过实践行动和不断探索,为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树立了榜样。

编者按

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镜头聚焦哈工程的杰出女性。她们以教师、科研工作者、管理者、服务者等多重身份,在各自领域里书写不凡人生,在新时代浪潮中奋楫扬帆。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闪闪发光的“她”,感受那份自信拼搏、勇敢追梦的女性力量。

姜海丽

“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人物名片:姜海丽,教授,哈工程物理课程负责人,黑龙江省物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东北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讲课程先后获评黑龙江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黑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指委课程思政A+优秀案例。发表教学改革文章20余篇,编写教材3套。

“一天一目标、一周一目标、一月一目标,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在姜海丽的课堂上,知识不是冰冷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智慧。她说:“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心灵、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20余载的教学生涯中,姜海丽的课件不断更新,学科知识日新月异,她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深化。“要站在时代前沿,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成长的舞台。”她始终做到“不怕问、问必答”,每堂课的课间,讲台总是被学生围得水泄不通,她耐心解答着学生的疑惑。“要有深厚的底蕴和开放的心态,还要坚持不断精进,才能为学生的未来点亮一盏明灯。”

郑莉

“遵从内心,做想做的事”

人物名片郑莉,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教指委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社会工作学会会长、黑龙江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新文科教改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获评2023—2024年度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

“对于女性,最重要的便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在郑莉看来,无论是职场女性还是全职太太,只要是自己热爱的选择,便是有意义的。女性的光芒,不仅在于外在的成就,更在于内心的坚定与从容,她鼓励女性打破外界的期待与束缚,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价值与幸福。

开创具有行业和学校特色的军事社会学方向,重建中俄及中东欧学术联系,建设高端智库,组织全国性调查,积极回应数字化社会治理及龙江地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郑莉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尽管在申报一级学科的时候遇到重重困难与挫折,但她始终坚信:“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定心中的目标。”带着这样的信念,2024年,人文学院成功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她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百折不挠”。“希望广大女性能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暖,在家庭与工作中闪耀独特的光芒。”郑莉的话语中,既有对女性特质的深刻洞察,也有对女性力量的坚定信心。

史冬岩

“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激励我不断前进”

人物名片:史冬岩,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创新方法应用学会副理事长。《Meccanica》《振动与冲击》等核心期刊审稿人。主讲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品牌课程;获得黑龙江省总工会创新创业“巾帼工匠”、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项。

“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行。”从教近30年,被问及从事教育行业的初心时,史冬岩这样回答。在课程建设上,她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科研事业中,她深耕不辍,三十年如一日。

在新工科建设中,她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虚实结合组织形式,论证完成新工科《工程系统设计》系列课程,从理念到方法示范引领全校新工科建设。严格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倾心奉献于党的教育事业,她培养的学生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省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国家奖学金等奖励。“女性的细腻,在教学中是很有优势的,在科研中同样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她鼓励更多女性科研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坚守下去,为科研事业贡献力量。她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带着爱与责任,不断坚持去做,你就会把每件事都做得更好。”

韩微

“用细腻与坚韧为学生点亮一盏灯”

人物名片:韩微,副教授,经管学院辅导员。曾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黑龙江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等校级荣誉近30项。担任《大学生生涯规划》《求职训练》等课程教师,获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二等奖。

“毕业典礼上学生绽放的笑容、节假日时学生贴心的祝福、取得好成绩与我分享的喜悦……”谈起与学生相处的温暖瞬间,韩微扬起幸福的笑容。她说:“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学业的指导者,更是他们生活的关心者、心理的疏导者和事务的管理者。”

曾有一位来自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初到大学时内向而沉默。在韩微的鼓励与帮助下,他逐渐打开心扉,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乡村建设,实现人生价值。“辅导员的工作或许平凡,却承载着无数青春的希望与梦想。我们用女性的细腻与坚韧,点亮一盏盏‘小路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也书写着属于女性力量的温暖篇章。”韩微分享道。

韩微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向学生传递独立、自信、坚韧和善良的价值观,激励更多女生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玛依努尔·米吉提

“教育是心灵的碰撞和生命的相互影响”

人物名片:玛依努尔·米吉提,讲师,少数民族预科生辅导员。担任HEU石榴籽工作室负责人,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员、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员。曾获黑龙江省团课大赛一等奖、黑龙江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等,获得“2024届毕业生身边最温暖的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在辅导员工作中,玛依努尔·米吉提习惯默默关注学生的日常点滴,见证他们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她曾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学生做课堂汇报的图片,图上的女生是她曾带过的一名预科班新疆籍学生,从刚入学时怯懦得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小女孩,到如今勇敢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输出观点,赢得满堂喝彩,她昔日预科班的好友感动地跟大家分享这一瞬间:“我的好朋友,看到你的成长我会比你先落泪。”每当看到学生的成长,玛依努尔·米吉提便深感自己的工作意义非凡,领悟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真谛。“我想,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触碰和生命的相互影响。”

“展望未来,我愿以更加耐心的姿态,倾听预科生们的成长烦恼,做他们心灵上的引路人。”玛依努尔说,希望预科班的同学们都能够勇敢地绽放自己的光彩,让友谊之花在青春的校园里常开不败。

林兰

“默默无闻的坚守里,也有光芒闪耀”

人物名片:林兰,学生第十六公寓管理员,六年来,她用慈母般的关怀陪伴着一届又一届学子走过青春的春夏秋冬。

“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就是我所守护的大事。”巡查公寓、排查隐患、检查卫生……这些在别人眼中琐碎而重复的事务,林兰从未有过丝毫厌倦与懈怠。正是这份责任感,让她成为了学生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依靠。

在林兰看来,守护这些“孩子们”的日常,不仅是她的职责,更是她的骄傲。每逢毕业季,学生们深情拥抱后依依不舍的眼神,成了林兰最骄傲的“勋章”。她的工作虽不轰轰烈烈,却让远方的父母少了一份牵挂,让学生们多了一份温暖。

用六年的坚守,诠释平凡中的伟大,用藏匿于平凡中的细节,温暖学生们的心。她说:“在默默无闻的坚守里,也有光芒闪耀。希望每个女性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温暖与坚韧,点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梁亮

“女性要独立,才能给孩子立榜样”

人物名片:梁亮,大学生美食城卤肉饭档口厨工,在食堂工作8年,每到饭点,梁亮的窗口前总会起长队。

梁亮对待学生的态度比卤汁更温厚。遇到忘带饭卡的学生,她总会舀上沉甸甸一勺卤肉说:“先吃,回头再刷卡。”

寒假期间,梁亮回到老家,向长辈和地道餐馆的厨师学习,不断精进手艺。“用心学习”是她对职场新人的建议,也是她工作时的准则。学生口中一句“梁阿姨的卤肉饭有家和妈妈的味道”,是她心里最温暖的肯定。

“女性要独立,才能给孩子立榜样。”梁亮坚信女性一定要经济独立,“在事业方面,女同志不能心甘情愿输给任何人。”梁亮用八年时间、两万九千余锅卤汁,在烟火气中书写女性力量的注脚。

撰文:谷雪 李颖超 李泽文 张巍瀚 成怡宁 赵帅谋 黎聪颖 董昕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