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得破”与“忍不过”是一句古语,源自400多年前明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识得破,忍不过;说得硬,守不定。”同时代的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写道:“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两者虽文字略有差异,但表达的意思一致,揭示了人性中的一种普遍弱点。
“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这是古人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它告诫人们,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诱惑,不仅要“识得破”(即看清本质,明白危害),更要“忍得过”(即不为诱惑所动,不“吞钩”)。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像《薛录事鱼服证仙》中的薛录事那样,成为钓者的“鱼肉”。
然而,现实生活中,无视这一警示的人依然不少。以当下反腐倡廉为例,为何“老虎”“苍蝇”层出不穷?是他们不懂党纪国法吗?是他们“识不破”贪污受贿的危害吗?显然不是。许多落马官员在忏悔时,常以“淡忘了党纪国法”为借口,但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托词。如今的官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不少还是硕士、博士,甚至法律专业人士。他们比普通人更懂法纪,更清楚违法乱纪的后果。然而,他们依然铤而走险,甚至研究如何钻法律空子、订立攻守同盟。这恰恰说明,他们并非“识不破”,而是“忍不过”。
为何“忍不过”?鱼因诱饵而吞钩,人因贪婪而落网。贪欲是根源。正如古人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欲望是人之常情,但关键在于如何对待欲望。苏东坡曾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种境界,决定了人的行为与结果。
有人对“非吾之所有”贪得无厌,甚至欲壑难填,最终如薛录事般成为“钓物”,遗臭万年。而有人则能节制欲望,如“悬鱼太守”羊续、“四知先生”杨震、“两袖清风”的于谦,以及当代的杨善洲、杨业功等,他们在诱惑面前“忍得过”,因而流芳百世。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一个人无论为官还是为民,一生中都会面临金钱、权力、美色等种种诱惑。若欲壑难填,必有余殃。如何“制欲”?方法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洗心换眼”,即加强思想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古人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唯有如此,才能在诱惑面前保持定力,做到“坐怀不乱”“四知拒贿”。
历史经验表明,面对诱惑,“识得破”并不难,难的是“忍得过”。因此,无论干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都要努力涵养“忍得过”的定力。唯有如此,才能不生“恶念”,避免“恶果”,做到俯仰皆坦然,进退无愧怍。
“识得破”是智慧,“忍得过”是境界。唯有二者兼备,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住本心,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