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市杂文学会重庆杂文 - 重庆杂文

浅谈重庆城市精神

作者:​申远彪    
2025-03-14     浏览(30)     (0)

先说坚韧。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主要为山地和丘陵,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生存殊为不易!

历史上由于战争,川渝两地人口锐减,于是便有了“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当时的场景描写:朝廷任命的县官到了县衙,但见莽莽榛榛,残垣断壁,甚至有老虎出入。昔日的县衙尚且如此,其他人面临的情形可想而知。

重庆陪都时期,残暴的日寇对市区实行无差别轰炸,整整持续了5年半啊!轰炸218次,出动飞机9000多架次,投弹11500枚以上,死难者达数万人,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成为瓦砾,妄图击垮中华民族的抗日意志。但是重庆人民还是肩挑背驮,穿着草鞋,甚至赤脚奔走在粗砾的土地上,照样生产生活,支持前线的抗日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持续建设发展,特别是1997年3月14日成为直辖市后,重庆不断开拓创新,奋力追赶沿海发达地区,2024年,重庆以32193.5亿元的经济总量反超广州,跻身“中国经济第四城”。这些不正是展现了重庆的坚韧吗?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所以,重庆还要继续锚定目标,把“坚韧”融入城市的血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再说忠勇。

说到重庆的忠勇,自然就会想到巴蔓子。战国中期,巴国硝烟四起,巴蔓子将军毅然决然地从东部边境,赶回国都江州,用三座城池的交换条件,借来楚国兵力。成功平乱后,巴蔓子自刎头颅,冲抵三城,以谢楚王。

抗日战争时期,300多万巴蜀子弟穿着草鞋,拿着简易的老套筒,走出夔门,辗转大半个中国,与日寇殊死搏杀,保卫国家,保卫种族。这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泣天地、惊鬼神!从古至今,“川人不负国”成为举世公认的川渝人民的特性。

无论是巴蔓子的壮烈牺牲,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巴蜀子弟的英勇抗争,都生动诠释了重庆人民忠勇精神的内涵。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对国家、对民族的大义上,也深深植根于每一个集体和个体的心中。它激励着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着忠勇与担当的壮丽篇章。

然后说开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人文上讲,巴蜀地处盆地,重庆人的眼界多少会受到影响,缺乏高瞻远瞩的格局,所以谚语有“东出夔门,西出剑门”之说,东出夔门,顺长江而下,进入荆楚,一望无际,开阔心胸;西出剑门,遥望八百里秦川,自然眼界扩大了。

单单走出去,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请进来。很多人都读过《拿来主义》,我们就要像其中的新青年一样,只要对我们有益,对我们的发展有好处的,我们就要“拿来主义”。“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长此以往,我们的城市就一定会在国家、在地球村落里站得住脚跟,稳步向前!

最后说争先。

曾几何时,我们用数以亿计的衬衫、玩具去交换一架飞机;如今,部分行业半导体芯片卡住了我们的脖子。我们要发展,但是别人不让呀!怎么办?创新争先呗!人家的硅基半导体芯片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我们奋起直追,虽然我们还是落后,但是希望的曙光已然在前!

众所周知的deepseek,就是创新争先的最好范例。杭州的梁文锋团队靠着创新,站在了AI技术的潮头。可见,一个城市,如果创新争先的精神扎下根,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理念,就一定会激发大家创新争先的力量,一定会推进城市创新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