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张大勇,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校首届胡建雄奖教金“优秀教学奖”获得者,浙江省解剖学会理事,浙江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免疫细胞生物学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抗衰老分会委员等。主持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1项、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1项,主编浙江省“十四五”本科规划教材1本。主讲课程: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走进办公室,第一眼看到张大勇时,他正忙着安排手里的工作,看上去温文尔雅、和蔼可亲。问及当初“学医”的初心,他说,受家里人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使他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里人身体安康,让更多人获得幸福。
工作多年,张大勇将自己积累多年的实战经验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的成就感,使他更加坚定了这条道路。2007年8月,张大勇入职城院,他致力钻研临床医学,用心耕耘教学一线,从一次次备课、授课,到不断总结、反复修改教案,他将那些看似深奥、难懂的医学专业知识以体系化、具象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亦师亦友:
精心教学,传道授业亦解惑
“张老师不仅教授我们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的学医经历。”临床医学2202班的杨孔乐评价说,“张老师时常鼓励我们,学医要肯吃苦耐劳,方能学有所成。”
当张大勇回忆起自己学生时期第一次听《细胞胚胎学》这门课,他说,“因为知识体系繁杂,如果单纯死记硬背,学起来会很有难度。”为此,他在如今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尝试如何让知识以更简单、更易接受的方式进入课堂。“我希望同学们在听我讲完3节课的时候,依然对这门课很有兴趣,并且不感到疲惫。”这是张大勇对自己教学的基本要求。
“人体有206块骨头、600多块肌肉、上千条重要神经......”张大勇说,“专业学习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背诵,对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枯燥。”这些年,他一直想方设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如在讲解人体器官时,引入一些常见病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器官结构的重要性。“当胃粘膜的保护结构被破坏了,就可能会得胃溃疡,那么胃溃疡有哪些阶段?分别是哪些结构受到了损伤?什么阶段会出现餐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疼痛……”
他带领医学院教师们从学生视角出发打造“生动的课堂”,在教学中增加了临床案例,形成了“临床、形态和功能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2021年,他主讲的《组织胚胎学》入选省级一流课程;2022年,在他主持的校级金课培育计划推进过程中,受到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等校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张大勇持之以恒地将满腔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主编的教材多次出版,并入选浙江省“十四五”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呕心沥血:
深情奉献,孺子牛耕桃李园
“我们就像‘园丁’,多播撒一点营养,多付出一点心血,就有更多的‘种子’能够发芽、成长。”张大勇说。
除了钻研教材、细致备课,张大勇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生身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知识,他会认真批改同学们完成的每一份作业,精心点评提交上来的每一份思维导图。日复一日,点滴累积,“目前医学院修读《组织胚胎学》这门课的学生平均成绩越来越好,医学生的考研率也大幅提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接近九成,这个数据在全省位列第三。”他高兴地说。
他不以成绩论英雄,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不是说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做科研。”张大勇回忆说,“几个月的反复实验与调整,多少次研究到深夜仍不断打磨……我之前带过很多学生参加科研竞赛或是发表ESI期刊论文,当我看到他们向着目标努力奋斗的样子,我觉得值了。”作为大学生生命科学(A类竞赛)负责人,张大勇带领一批批医学学子在全国赛事的舞台上取得佳绩,该竞赛已成为医学院国家级A类竞赛中获奖人次最多、获奖等级最高的学科竞赛。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中,张大勇始终坚定地站在学生身侧,做他们可靠的后盾。他会和学生一起在实验室里“奋战”,为学生在显微镜下的新发现而兴奋;他也会在学生受到理发店黑心商家欺骗时及时出面,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采访结束时,张大勇说道,“永远保持着一种成长性的思维去面对这个世界,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更好一点?明天会不会比今天更好一点?……今天只是明天的起点,为自己设下目标,并为之持续努力!”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为学生送上的最真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