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是中国石油管道事业的奠基者、大庆石油会战“五面红旗”之一朱洪昌同志诞辰九十三周年纪念日。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数十载,但这位石油先辈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依然璀璨。作为管道局首任局长,朱洪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创业、勇于实践、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八三”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重温他的事迹与精神,不仅是向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激励。
“世界上除了中国,恐怕没有一个国家是靠马车和人拉肩扛建成一条管道的。”朱洪昌晚年的这句话,道出了新中国第一条长输原油管道——“八三”工程的艰辛。在“八三”工程会战55周年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当年参加会战的老员工,气焊工许文华说起那段历史,眼中泪光莹然,“我们完成了不可想象的工作,我感到很自豪!”她仍记得许多年前,远远望见的那个忙碌的身影:“朱局长身上有股奋发向上的力量,让人崇敬,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跟随。”
朱洪昌的一生,是与中国石油管道事业紧密相连的一生,是拼搏奉献的一生。他卓越的贡献和坚定的信念,成为后人仰望的丰碑。他留下的不仅是蜿蜒前行的钢铁巨龙,更是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
朱洪昌始终把“国家需要”作为最高准则,以“碧血丹心许家国”的赤子情怀,为中国石油管道事业奋斗终身。
大庆石油会战时期,在供水管线通水试压的关键时刻,一处焊缝冻裂漏水,朱洪昌跳入刺骨的冰水中,用缠着绷带的手堵住裂缝,让焊工带水施焊。飞溅的焊花刺穿了他手上的绷带,露出了皮肉,而朱洪昌喊出的那句“今天我就要比一比,是钢铁硬,还是我们共产党员的骨头硬”,至今仍在管道人耳畔回响。
朱洪昌始终坚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工作作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和作为。
1970年,在一次管线投产试压时,一个阀门垫突然坏了,参建员工眼见着水喷薄而出,谁都不敢动。时间紧迫,如果不及时处理,水流过大将无法试压。朱洪昌不顾个人安危,立即跳到泥水坑中将阀门修复好,施工结束后,他俨然已经变成了“泥人”。
朱洪昌始终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以“敢想敢干破框框”的胆识魄力,为中国石油管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八三”工程会战时期,技术跟不上、施工设备也没有,管道下沟是靠人力将其滑进沟内。朱洪昌发现,使用这种方法对管道的质量会产生影响。为此,他创新性地提出将管道吊在三角架上用人工导链的手工作业方法进行下沟作业,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
管道局建局初期,面对管道施工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朱洪昌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带领考察团学习先进的管道施工技术。管道局原局长、党委副书记张福录回忆道:“朱局长深刻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一直注重生产工具的选用,他引进了拖板车、吊管机等设备,大幅提升了管道建设速度。”在朱洪昌的带领下,管道局引入先进设备,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实现了由人拉肩扛向机械化施工的转变。
当前,管道局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朱洪昌同志的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企业发展的新征程:
学习他坚定信念、至诚报国的崇高精神。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能源强国的征程中步履坚定;学习他恪尽职守、矢志奉献的实干品格。坚定改革决心,增强发展信心,直面问题不回避、应对挑战不退缩,在能源储运工程建设中蹄疾步稳;学习他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发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管道事业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今天,我们纪念朱洪昌同志,不仅是对他的深切缅怀,从他的精神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更是对“八三”精神的深刻铭记与传承。做“八三”精神的忠实传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劲头,推动管道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对朱洪昌同志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