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增强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企业 正当其时

作者:·龚六堂    
2025-03-05     浏览(50)     (0)

文章总结了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包括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等。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应增强信心,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以民营经济为经济发展特色上海市青浦区的华新镇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同时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从三个方面谈一下初步学习体会。

一、要清醒认识到,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其发展历程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密不可分。

从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看,民营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蓬勃发展。

过去四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民营企业不断壮大,促进了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并在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财政收入提升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个体工商户仅14万户,1989年私营企业登记总数仅9.05万户。而截至2024年底,民营企业数量已突破5500万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以及90%以上的市场经营主体。

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在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创新方面,成为提升国家战略竞争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也迎来了创业报国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2024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04.5万件,其中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达73.7%。一是自主研发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以华为为例,其在5G通信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巨大,仅2023年研发投入就达1648亿元,占营收的23.4%。二是数字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尤为突出。根据信通院的数据,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3.9万亿元,占GDP的42.8%。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民营互联网企业,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不仅推动了国内数字经济发展,也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重要力量。三是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优势明显。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市场应对上更加灵活,具备高度的市场敏感性,能够迅速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并通过创新商业模式迅速占领市场。

民营企业促进了我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24.33万亿元,同比增长8.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5.5%,已连续6年保持中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一是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显著。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12.6%,占我国同类产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至48.5%。二是消费品进口主体地位确立。民营企业在消费品进口方面占比首次超过50%,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至51.3%。

二、要认识到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包括信心不足、投资增长乏力、创新发展难度加大、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等挑战。

民营经济投资增长不快,企业信心仍显不足。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尽管我国经济整体呈现“稳”的态势,但民营经济的投资仍然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降趋势。2024年12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1%。同时,从工业企业利润来看,私营企业的盈利水平仍较低,2024年私营企业利润率仅为4.54%,且企业成本较高,特别是应收账款的平均回收期较长,相较2018年,2023年平均期限增加了17.8天,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

营商环境仍存在融资困难、政策执行不力及市场竞争不公等问题。一是融资难、融资贵。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有限,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方式占比较低。此外,银行贷款利率较高,进一步加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二是政策执行不充分,企业难以享受优惠。部分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未能有效落实,使得民营企业难以真正受益。此外,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加剧了企业发展困境。三是市场竞争不公平,行业准入受限。部分行业存在垄断,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尤其是在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环节,民营企业仍面临不公平待遇,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仍存短板。尽管民营企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中贡献突出,但整体来看,其研发投入仍然不足。据《2023年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国总研发投入的70%左右,但与全球领先的跨国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资金投入仍存在较大差距。

数字化转型面临技术和管理挑战。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然而,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一是部分企业缺乏先进的数字技术,数据治理和信息安全能力较弱,难以高效利用数字化工具。二是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尚未完全适应数字化要求,导致转型进程缓慢,且部分企业缺乏数字化人才,影响转型效果。

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技术壁垒和品牌建设困境。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角色愈发重要。然而,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民营企业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部分发达国家对高端制造、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设置技术壁垒,使得我国民营企业难以进入高附加值市场。二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难以与国际知名企业竞争,品牌溢价能力不足,影响国际市场拓展。

三、落实座谈会精神,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应胸怀报国之志,专注发展,依法合规经营,先富带动共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此,提出以下方面政策建议。

扎实推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一是切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确保各项政策执行到位,使企业真正受益。二是强化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依法保障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营造稳定、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三是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大拖欠账款清理力度,完善长效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切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优化企业资金流动性。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助力民营企业研发创新。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投入。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技术与管理能力。支持民营企业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提供专项培训,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运营效率。三是提升民营企业全球竞争力,推动国际化发展。加强国际技术合作,突破技术壁垒,支持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国际联合研发。鼓励品牌建设与国际市场拓展,提供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展海外市场。

推动民营企业自身积极探索实践路径,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加大基础研发投入,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提高技术突破能力。二是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决策,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三是加强国际化布局,提升全球竞争力。推动品牌建设,提高国际市场认可度,通过品牌塑造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增强抗风险能力,减少单一市场依赖,降低全球产业链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