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举 灯 人

作者:■文新学院  彭亚婷    
2025-03-11     浏览(62)     (11)

一个晴朗无云的上午,我有幸采访到了一位退休老教师———王乃厚,聆听他的人生故事,感受他那份对教育事业从一而终的热忱与深厚的教育情怀。

他197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在军队院校从教20年,1996年转业到水利学校工作,现任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王老师做了一辈子教书育人的工作,当被问及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初心与缘由,他微笑说:“我是农村人,懂得求学的不易,因而更加崇尚知识的力量,更加感恩党和国家与老师的培养。教书育人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是我毕生的梦想。”

高中毕业后,王老师回村当民办教师,他和另一位老师共同教授初中班的所有科目。教学伊始,由于知识不够全面,加之缺乏教学经验,王老师便通过自学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了弄清一道题目,王老师常常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外地中学求教,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之后再传授给学生。初登讲台,王老师一刻不曾松懈,每天都是家———校两点一线。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两届毕业学生的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

正是因为王老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送走毕业班后,就被选送到联办中学任教。在中学教书的宝贵人生经历使得王老师在之后的教师生涯中始终秉持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理念,做学生求学路上的举灯人,坚守着自己的为师之道。

2003年非典时期,长理正处于合校初期,王老师任一个校区管委会主任兼党工委书记。当时校区有四个科研单位,两个教学院,教职工家属及学生近四千人。面积小人员密集,学生极易交叉感染。为降低交叉感染率,保证师生生命安全和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师生员工的支持下,王老师决定采取“一支笔”请销假制度,以降低师生感染风险。王老师每天从早上六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一点钟。

作为校区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教学课外活动、一日三餐,事无巨细一点也马虎不得。后来疫情加重,王老师果断采取封校制度,开全省之高校先河。正因为严格实行检测和隔离制度,无一名师生感染。疫情期间一千多名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王老师和同事在采取一切办法安抚师生情绪的同时,坚持为毕业生联系单位,最终圆满解决了一千多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保证了校区的稳定和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

当被问及这一时期的工作体会,王老师说:“作为校区的管理者,当时心里想的是要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教学科研正常进行,没有想过个人得失安危。连续几个月的紧张工作,导致自己得了糖尿病,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及师生们的期望,无遗憾。”

在军校任教期间,王老师牵头编写了《电工理论》《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十余套军校教材,发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实验教学与管理等论文十余篇。

2011年王老师退休,对他而言,退休不是事业的结束,而是新的育人工作的开始。他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但作为校关工委负责人,仍不知疲倦地穿梭在校园内外。他爱人患严重的阿尔兹海默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安排好爱人生活后,一心赴在关工委工作中,全日制工作,还经常加班,每年召开十余场座谈会,答疑解惑,经常自掏腰包资助困难学生。

王老师深入校园,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聚焦铸魂育人,先后写出十余份调研报告,共三十余万字,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在教风学风建设、文明校园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关于三全育人等调研报告中,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了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在学校掀起了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和校园文明建设的热潮,教育厅关工委及学校校报对其进行了全文刊登和转发。学校领导说:“你们老同志靠情怀在为学校发展、人才培养助力,你们的敬业奉献精神值得全校学习。”王老师说:“谢谢领导关怀。虽然比未退休时还要忙,但看到朝气蓬勃和勤奋好学的学生,就好像看到祖国的未来,很欣慰,就觉得自己还有精力,有义务为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像一位举灯人、照亮知识的灯塔,将知识授予学生,将好的精神传承下去,引领学生走向未来光明灿烂的道路。

王老师对我们说:“要热爱党和国家、苦学不辍、全面发展。”他还叮嘱我们:“干一行要爱一行,热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责任感事业心强则是关键;要心怀感恩,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积累知识,提高素养,感恩父母,回馈社会;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多读书,不限科目,不限种类;要多运动,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正是像王老师这样的退休老教师鞠躬尽瘁,夙兴夜寐,国家教育事业才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他们灯火常亮才造就我们青年人生生不息的春天。通过对王老师的采访,我感受到其爱岗敬业,崇尚知识的精神,深刻体会到语文课本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内心深受触动。赤日煌煌,其芒未央。吾辈青年亦应坚定信心,学好本领,激荡青春“浪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灯传灯,心灯不灭。今不忘举灯人,后必传灯共燃华夏天,民族之灯方长明不熄!(本文获湖南省教育厅2024年“读懂中国”主题教育活动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