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还包括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不少同学身上,我们都能看见这样的影子。
“我们的项目主题是‘建筑+新媒体’视角下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短视频设计新路径研究。”建筑学院李韦逸介绍,她们通过短视频,把红色建筑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发展,同时帮助当地居民提升文化认同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推进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对短视频制作的技术一窍不通;在乡村调研时,有些村民对“红色文化推广”不理解,觉得和自己关系不大,沟通成本高;团队成员因为专业不同,在内容侧重点上经常有分歧,比如如何平衡建筑专业性的深度和新媒体传播的趣味性。
解决问题的过程很“接地气”。技术上,团队成员分头自学,包括在B站找相关教程、请教文新学院的同学,“厚着脸皮”蹭课;和村民沟通时,团队调整了策略,先帮村民拍日常生活的短视频,让他们看到实际效果,慢慢建立起双方的信任;通过定期开“吐槽大会”化解团队矛盾,大家把问题摊开说———团队合作不能只靠热情,分工、沟通、互相协调缺一不可。最后发现“专业性”和“趣味性”并不冲突,反而可以互补———比如用建筑剖面图讲历史故事,用动画还原老建筑当年的场景。“这种跨学科项目逼着我们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比如我作为建筑生,第一次意识到‘传播逻辑’和‘设计逻辑’完全不同,不能光自嗨,得站在观众的角度想问题。”
如今,因为李韦逸团队的视频被媒体报道后,有些村子开始有企业愿意投资修缮老建筑,当地政府把红色文化纳入旅游规划。
水利学院给排水2103班黄佳丽平均学分绩点3.89,平均分91.25,排名专业第一,直博浙江大学。
大一期间,黄佳丽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没课的时候也坚持7点起床,锻炼身体后再继续学习。她说:“焦虑的反义词是行动。just
自学是黄佳丽的秘密武器。她会提前自学预习专业课,重点标注出学不懂的内容,正式上课的时候就达到了学习和复习的双重效果。她深信学习并非一成不变的机械重复,而是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学习策略。
在得知“直博”意味着更高难度的学术挑战后,最初,她深陷于焦虑之中,害怕无法踏入理想学府的门槛,担忧三年的奋斗最终化为泡影,尤其是暑假夏令营颗粒无收的经历,更是让她的焦虑情绪倍增。“然而,我深知焦虑无济于事,于是开始不断自我激励。不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我们才能遇见一切可能。”
在西湖大学的面试全程采用英语,尽管黄佳丽的口语并不出众,但她全力以赴。在面试中遇到难以用英语准确表达的专业术语时,她便切换至中文作答。“不必因一时的胆怯而心生紧张,面试官们更加看重的是回答内容的深度与专业度,而非语言上的完美无瑕。”
在迷茫的雾霭中摸索前行,黄佳丽不断积累沉淀,绘就出人生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