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构建全学段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025-03-07    

浙江大学教授张慧玉呼吁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青少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高发态势。主要目标是构建全学段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推动教育体系重构和支持体系建设。 以上为摘要,如需获取更多信息,请到相关网站查询。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张慧玉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新时代心理健康挑战、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抓手。针对青少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高发态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要构建覆盖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全学段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预防-干预-发展”三级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促进五育融合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等环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涉及三方面的重要工作:

一是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筑牢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道防线。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执行者,需构建分层递进的培养体系。一方面,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学分制,促进教师群体全员基础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建立“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学科教师”三级培养体系,实施重点师资建设计划,强化专业师资梯队培养,并通过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开展情景模拟、组织案例研讨等实操训练强化师资的实践能力。

二是推动教育体系重构,构建全流程心理健康育人模式。研制一体化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开发差异化教学资源库,实现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标准化;建立“筛查-预警-干预-转介”四级工作机制,完善动态干预网络;结合不同学段的既有课程体系开发“体育心理融合课程”“艺术疗愈工作坊”等特色项目,推动五育融合创新实践。

三是推动支持体系建设,打造协同联动的生态系统。建立家校医社协同机制,完善“家庭心理教育指导站+校医联合门诊+社区心理服务站”立体网络;建设国家级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整合教育、医疗、民政等多源数据,实现数字赋能;制定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东师西援”计划,促进区域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