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白 雪:破界 前行

作者:记者  陈慧曦    
2025-03-07     浏览(45)     (0)

本文介绍了白云教授在稀土光电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身份,她在教学与科研一线默默耕耘,勇破技术樊篱,致力于将稀土转化为信息领域的实际应用。她不仅是一位科研工作者,还是一位教书育人的一线教师,追求生活品质的妻子与母亲。她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破界前行”的精神,展现出无限可能的无界人生。


白云悠处志高远,雪映寒梅傲世间。

白雪,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稀土光电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一位在教学与科研一线默默耕耘的无畏先锋。在十六年的科研与教学路途中,韶华匆匆,她既是勇于创新破界的科研工作者,也是教书育人的一线教师,更是一位追求生活品质的妻子与母亲。她身兼数职,在不同角色中不断突破自我,孜孜不倦,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诠释着 “破界前行”的精神,展现出无限可能的无界人生。

科研:勇破技术樊篱,锚定国家所需

“慎始敬终,不负韶华”。自幼,物理世界里光子与电子的奇妙变幻,如熠熠星辰,点亮她的科学梦想,驱使她一路在学术道路上坚定迈进。2008年,她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毕业后,选择了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这块科研沃土,将研究方向聚焦于稀土光电材料与器件领域。

稀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将其转化为信息领域的实际应用?她的解决思路是:揭示新机制,构筑新材料,研制新器件。为此,她勇闯科研 “无人区”,率先洞悉电致发光中半导体量子点向稀土离子量子剪裁的传能机制,大幅降低稀土基发光二极管的开启电压。她大胆提出稀土材料原子制造理念,通过生长组装,成功打造低损耗、高增益的块体近红外发光材料,使荧光量子效率直逼理论巅峰。近期,她又将目光聚焦光子波导器件,欲以无畏之势,打破光子集成器件的瓶颈桎梏。

科研之路,荆棘丛生,失败如影随形。她却泰然处之: “失败乃科研常态,每一次挫折,皆是成功的伏笔。”她的突破,不仅在于技术攻坚,更在于向传统思维的勇敢宣战。“科学无界,探索不止!”她的话语郑重,掷地有声。

教学:雕琢灵魂璞玉,培育德才栋梁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她认为,把平凡之事做到极致,下 “笨功夫”,方为育人之道。作为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她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引路人。她常常对学生们说,投身科研要以浓厚的兴趣为导向,要凭借强大的执行力披荆斩棘。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产业升级需求愈发迫切的大背景下,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将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阶段,实现教学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协同育人,依据产业核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人才,是她不懈努力的方向。

生活:融合角色之美,共筑家庭梦想

破界的精神应当贯穿于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在科研与教学的忙碌之外,她还是一位妻子和母亲。她坦言,平衡工作与家庭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这两者并非相互对立、不可调和。她与爱人同为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中青年人才。在家庭教育中,他们打破常规,将对科学的热爱融入点滴,鼓励女儿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敢尝试。在这浓厚的科学氛围熏陶下,年仅6岁的女儿心中已深植科学的种子。当被问及长大后的理想时,女儿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要做科学家,要做发光二极管。”这不仅是孩子对科学梦想的纯真向往,更是她打破角色界限,将科学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最好证明。

破界前行,无界未来。

破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在科研、教学与生活中,她持续突破自我,让不同的角色相互交融、彼此赋能。她,是科研者,永攀科学高峰;是教师,培育桃李芬芳;是妻子与母亲,守护家庭温暖。她更是无畏的无界探索者,以破界之力,绘制未来无限可能的宏伟蓝图。她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边界从来都不是束缚,而是迈向新征程的激昂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