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张 彤:在“慢科学”里种出春天的人

作者:记者  韩帅    
2025-03-07     浏览(55)     (0)

张彤教授是中国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电子工程专家,她在科研领域具有卓越的成就和贡献。她坚守教学一线,忘情于科学研究,带领团队在气体传感器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她的故事充满了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学生的关怀和期望。她对女科研人的困境深感同情,呼吁为她们创造缓冲带。


提起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彤教授,或许可以用 “种树人”来形容这位在教学、管理和科研领域耕耘的学者。三十三载间,她坚守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用粉笔书写育人华章。忘情于科学研究,一枚小小的传感器在她手中绽放出无穷魅力。作为班主任尽职尽责,对学生的教育与关怀如春风化雨般润人心田。主管教学率先垂范,以创新的理念和责任心支撑起改革的重任。她的故事里没有惊心动魄的逆袭,也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浇灌与等待……

坐在堆满文献的办公室里,张彤谈起自己的科研生涯,总带着几分东北人特有的幽默: “当年我们研究室就一篇 SCI论文,开会时台下统共30来人,现在可好,呼啦啦几百人挤满报告厅,我都怀疑是不是走错门了。”从 1973年吉林大学成立敏感研究室算起,她亲历了中国气体传感器研究的萌芽与勃发。上世纪90年代初读研时,导师带着团队在实验室 “捣鼓”传感器,经费紧张到连买材料都得精打细算。可正是这群 “慢半拍”的人,在2000年纳米技术兴起时敏锐抓住机遇,将纳米材料的表面吸附特性与传感器结合,硬是在冷门领域里种出了一片森林。如今,她的团队每年产出上百篇高水平论文。

“做科研得学会和寂寞跳双人舞。”张彤这样解释 “慢科学”的奥义。当同行们追着热点跑时,她的团队像钉子一样钉在气体传感器领域。别人问她为何不 “转型”,她笑着摆手: “互联网技术把传感器推成香饽饽是后来的事,我们不过是在春天来之前,先学会怎么熬过冬天。”这份定力,让她成了学生眼中的 “定海神针”。每年六月,实验室的春游雷打不动,学生们在长白山的溪流边支起烤架,把实验里的烦心事就着烤肉串 “消化”掉;把科研压力随着游船下的波光留在身后。

这位全国百篇优博导师谈起学生,眼角眉梢都是骄傲。她身后的巨大相框贴满了和学生一起的照片,从青涩的硕士到稳重的教授,五六十张面孔连成一条时光隧道。 “搞科研就像放风筝,线得松紧适度。”她反对 “压力式培养”,最得意的事不是弟子们发了多少顶刊,而是“不能浇灭同学们对科学的热爱”。去年毕业的三个博士在外校 “开疆拓土”,第一次申基金就集体 “上岸”,2021年8月5位弟子同时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电话报喜声在实验室里响成了鞭炮。

作为中国传感器学界少有的女性领军者,张彤对 “科研女性”的话题格外感慨。 “女孩子们细心又扛造,就是被 ‘慢科学’相中的好苗子。”但说起女科研人的困境,她又忍不住叹气:社会时钟滴答催着成家生子,实验室的离心机却在加速运转,多少姑娘被这两股力扯得左右为难。 “咱得给姑娘们造个缓冲带啊!”

窗外梧桐树的影子爬上实验台时,张彤总会想起三十多年前那个伏案写论文的自己。 “科学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无非是笨功夫加上热乎气儿。”夕阳给气相色谱仪镀上金边,她站在仪器前调试参数的身影,仿佛与二十岁的自己重叠———那个相信 “慢”里藏着光的姑娘,终于等来了属于她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