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78年考入山西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1982年7月毕业离开母校,分配到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如今已40年,仍未忘却在校四年那些值得敬佩的老师和同窗四年的同学情谊……
值得敬佩的老师
1979年山西农学院改名“山西农业大学”,成为山西省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院校。当时学生和老师不算多,但有许多在全国很有名望的老教授、老专家,他们呕心沥血培育了我们,其渊博的知识和精心育人的敬业精神都值得敬佩!
张龙志教授,时任山西农大校长,是全国知名的养猪专家。恢复高考后的统编教材《养猪学》就是他主编。统编教材系统、完整,既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又有适用的养殖技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吕效吾教授,时任我校副校长,全国知名的养羊专家。恢复高考后的《养羊学》统编教材就是其主编的,至今我还留着,指导自己的生产实践。他是我们《养羊学》的授课老师,我对吕先生印象最深的有3点:一是对学生的教学特别负责。白天开会回来后,晚上给我们授课,把课程补回来,不让我们荒废学业。二是教学经验特别丰富,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我毕业后从事养羊科研工作,与吕先生的教学有很大关系。三是平易近人,虽是学校副校长,但仍关注同学的基本情况,我毕业近20年返校看望吕先生时,他还关切地问了好多同学的工作情况。
冀一伦教授,全国知名的养牛专家,给我们讲授《养牛学》。冀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有2点:一是知识渊博,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并作为授课内容,使同学们能够掌握和了解国内外动态。二是倾心为同学们传授知识,在晚自习的时间,冀先生抱着一摞外文书籍,给我们讲授一些基础理论和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同学们围着他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还有聂向庭老师给我们讲授《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知识渊博、思路清晰、授课精炼;靳宗立老师是我们《草地学》的授课老师,对各种牧草了如指掌,精心授课;《家畜育种学》授课老师窦莲皗老师、周忠孝老师,《生物统计学》授课老师谢文彩老师,《解剖学》授课老师谭文雅老师等等,都是畜牧课程有名的、深受同学敬仰的老师。他们倾注全部心血,把教学育人、培养学生作为主要任务,教我们学习知识、学习做人,教育我们树立理想为社会做贡献,是值得敬佩、令我终生难忘的老一辈。
同窗四年难忘情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我们牧781班71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同学在四年间勤奋学习、团结互助,结下深深的同学情,当年的往事历历在目……
我们那一届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同班同学的年龄差距较大,家庭经济条件也相差较大。在这么一个群体里,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深知大学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在“科学的春天”和“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召唤下,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和繁荣昌盛,如饥似渴、勤奋学习,以行动报答祖国。
曾记得,大学一、二年级,由于全国统编教材未能全部印刷出来,我们的许多教科书是用手刻钢板油墨印刷出来的,而且纸张也是再生的、略显黑字的纸,就是这样的教科书我们都感到如获至宝,用牛皮纸(实际上是捡拾水泥袋的包装纸)工工整整包上书皮。有的教科书虽是印刷出版的,但数量少,全班也没有多少,小组同学抓阉,没有抓住阉的同学就只能借同学的书进行抄录。那个时候书籍特别少,就连一本英语字典都很难买到。
曾记得,由于当时教学设备较落后,老师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授课,为了听清老师的讲课,同学们都想往前坐,就这么个环境,同学们仍如饥似渴、扎实学习,个个学习刻苦、成绩优秀。
曾记得,在1981年暑假提前结束后,我们回校进行草地学野外实习。在去往长治市沁源县岭上村的途中遭遇了大雨,卡车在那崎岖、陡立、狭窄的山路上艰难地爬行,车或因打滑或因沟坎、陡坡、洪水无法前行。离岭上村实习基地还有20多里山路时,为了照顾女同学,我们让她们提前步行前往,男同学们随后冒雨推车前行。我们早上从学校出发,晚上天黑后才到了目的地。虽然个个淋的像落汤鸡,但同学们没有怨言,同学们喝的是山上的雨水(水中还时不时飘起随雨水流入水池的羊粪蛋和杂草,撇除异物后再用白矾澄清后饮用),吃的是山药蛋(土豆)和玉米面窝窝头,住的是露天漏雨的旧砖瓦房,白天爬的是灌木林地,夜里点的是煤油灯,但同学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毫无怨言地在海拔近2000米的岭上整整实习了半个月,翻越了附近的山山岭岭、沟沟凹凹,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学校。
曾记得,在那个年代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大多数同学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为了节省开支,有的同学省吃俭用,省下的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在那时,上学虽不出学费,但教科书和生活费需要自己解决,有的同学为了解决生活费进行勤工俭学,暑假、寒假不回家在学校及周边打工;同学没有钱购买收音机或录音机,为了学习英语,大家拼凑钱共同购买收音机,一个或几个宿舍的同学挤在一起共同听英语广播。在那渴望知识的年代,我们没有辜负年华……
曾记得,在那艰苦的年代,同学们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结下深深的同学情。班里哪个同学病了,同学们轮流陪护;经济紧张相互借助,书籍不足相互借读;男同学拆洗被子,女同学帮助缝被;放假、开学时候,男同学帮助女同学搬运行李等等。运动会上,为了班集体的荣誉,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其他同学加油喝彩。四年间,同学们真诚相待,度过了快乐而短暂的大学生活,至今仍深深怀念那个同窗时代。
大学四年,是我们成长的四年,是我们汲取知识的四年,是我们改变人生的四年,怀念母校、怀念老师、怀念同学、怀念那个不能忘怀的青春年华!
大学毕业四十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忘记祖国对我们的培养,没有忘记母校和老一辈先生们对我们的期望,没有忘记那个年代的志向,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本文选编自“我们的故事”征文集,作者为动物科学学院研究员毛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