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后悔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在大二时,我怀揣对军营的憧憬,穿上军装,踏上开往青海的军列,成为一名雷达操作员。两年的军旅生涯,是我无论何时提起仍会热泪盈眶的青春岁月。如今,我又穿上了“铁建蓝”,在西北分公司兰永临高速公路项目挥洒青春。
项目所在地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同家乡山城重庆相比,目之所及少了几分山明水秀,更多的是粗犷豪迈。施工现场不再有“要得”的熟悉乡音,但夸赞我“攒劲”的方言又是那么纯真质朴。
虽然远离家乡、条件艰苦,但项目部却处处充满家的温暖。在友善的同事中,有一个最令我倍感亲切,他就是王洪举。
王洪举,东北人,1979年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并于1982年退伍。脱下军装的他在时代洪流中扎根于建筑行业,为祖国建设走南闯北,热血奉献了一辈子。
由于经验丰富,退休后的他作为老专家被聘任到公司,成为一名二十五局人,并先后参与了韦罗高速公路、山东潍坊风力发电、简蒲高速公路、阳安二线铁路、德都高速公路和资阳项目等。如今在兰永临高速公路项目负责现场工作的他,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老爷子”。“老爷子”见证了公司诸多员工从见习生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些小年轻都整挺好。”
起初我并不认识“老爷子”,只是每每听人提起,便不禁对这个名字充满好奇。或许因为有着相似经历,我开始悄悄留意起他。而我们真正的交流,是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那天下午,我正在钢筋加工厂检查临时用电,接到一个陌生电话,通知我到七号施工便道开展安全防护工作。走到后才发现,那个陌生来电就是“老爷子”的。
他顶着烈日指挥着挖机,声音铿锵有力,双眼炯炯有神,精气神丝毫不输年轻人,身上那股军人的劲一下就把我扯回了军营时光。在我做完防护正准备离开时,他突然叫住了我:“小刘,听说你也当过兵?”
“对呀,对我来说,从军不仅是想完成爷爷的遗愿,更是我儿时就种在心底的梦。”他的话语亲切,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话匣子。“被子卫生三公里、队列器械俯卧撑”,我们从每一个新兵都经历过的“几座大山”,聊到魔鬼般的徒步行军,再到深夜紧急集合,凌晨两三点交班后那盘幸福的蛋炒饭……“老爷子”也不禁感叹道:“当兵好哇,就是回不去了。”
“听说您曾是一名铁道兵,这个兵种我还真不清楚。”我的提问把“老爷子”的思绪拉回从前:“你们这些年轻娃娃,可能都不了解铁道兵。铁道兵可厉害着呢,穿山越岭修建铁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了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到当时的铁道部,后又历经几次改革,才有了如今的中国铁建。”
“那您也修建过铁路?”“那当然,刚入伍的时候我就被分到了木工班,搬铁轨、置枕木、垫土渣,啥都干过,可别小瞧,这里的门路深着呢。”接着,他跟我讲述了从木枕到混凝土枕木的变化,从有砟轨道到无砟轨道的演变,从部队趣事到施工工艺再到行业发展。我们在感受时代更替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怀念逝去的年华?
紧接着,他又对我刚才安全防护中不完善的地方做了耐心指导,并教我如何辨别安全风险点,比如便道施工中,现场人员距离挖机和山体的安全距离,挖机师傅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汗水顺着安全帽系带缓缓滑下,他却浑然不觉。
这几个月,跟“老爷子”相处得越久,越让我深信一个道理:真正的热爱,就是不曾改变!即使离开军营,但我们军魂不散,军味不变,始终保持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我们都曾用年轻的热血扛起钢枪、背起行囊,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如今,我们虽已脱去军装,但战士的属性从未改变。新时代的二十五局青年,也正沿着老一辈的足迹,奔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接续奋斗、再立新功!
作者单位:西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