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 《宁夏党校通讯》

多维度发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宁夏实践

作者:刘雅静    
2024-09-30     浏览(12)     (0)

该文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的主线,需要采取有效管用的宣传解读教育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和研讨交流,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共情视角”,加强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优化综合评价体系,以有形之举、有感之策、有效之方做深做细做实,实现铸牢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与整体性推进。同时,文章强调了各族群众的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和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准确把握铸牢工作在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大棋局”中的主线地位,立足宁夏作为民族地区的实际,对进一步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有形有感有效加快示范区建设进行了战略性谋划、全局性嵌入和前瞻性布局,使我区广大干部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丰富内涵、实践路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铸牢工作在党和国家大局、在宁夏发展全局中的定位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以此有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宁夏实践。

以更为有效管用的宣传解读教育方式有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宁夏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要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领全区上下弄清楚贯彻这条主线需要干什么,有的放矢地抓好落实,做到人人尽知、人人践行,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合力。一是采取更为有效管用的教育培训和研讨交流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加深对“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五观”等理念和要求的理解把握,深刻领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努力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是以更具时代感、人情味、烟火气的传播方式,设立“石榴籽”民族团结线上线下讲堂,用老百姓看得见的东西、听得懂的语言和感受得到的情感,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共情视角”,把铸牢宣讲体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切身感受“链接”起来,使我区各族群众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是“互补共生、互助共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不断夯实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三是持续优化大中小学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适应学生年年新、课程期期新、认识时时深的客观要求,解决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与新媒体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真正使每一名学生做到入脑入心、见于行动。

以“有形有感有效”为综合评价体系有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宁夏实践

“有形有感有效”是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达到“有形有感有效”,就需要以有形之举、有感之策、有效之方做深做细做实,从而实现铸牢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与整体性推进。一是做深铸牢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的建设的促进作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铸牢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诸要素中,凸显其主导方向与主线要领,以高标准党建提升各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解决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的政治能力、统筹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做细铸牢工作,须多方协力、多措并举,按照科学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规划,精心打造汇聚各类主体、发挥多方力量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在涉及民族因素、事关民族工作的法律出台和政策安排中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考量与具体要求,形成民族工作有效运转的现实优势。三是做实铸牢工作,须着眼基层、重在日常、融入生活,着力提升铸牢工作的纵深性和实在性,使其同各族群众的心之所盼、情之所系、意之所愿有机对接融合,让我区各族群众真正体会到民族团结进步在身边、在平时、在行动、在落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实在在。

以各族群众的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有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宁夏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是前提也是目的;“共同”的文章做得越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铸得越牢。没有各族群众的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铸牢主线就难以全面贯彻落实到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一是我区各级政府要顺应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如在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评估和分配机制,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舍饲圈养、庭院经济等着力打破农民、百万移民和特殊困难群体种养收入“天花板”,让各族群众共同增收致富。二是加快构建体现宁夏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链条中的全方位嵌入,以产业为依托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我区各族群众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成果,进而使产业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增进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情。

以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有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宁夏实践

持之以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一是通过建立健全相关评价体系、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等举措,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创造条件,推动我区各族群众更加广泛地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让大家有事情一起干、有困难一起扛、发展成果一起分享,建立起彼此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认同的平等和谐关系。二是今后我区在推进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廉租房、共有产权房建设的过程中,应把构建互嵌式社会作为统筹考虑内容,深化拓展“5585”创建模式,持续稳步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进而对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产生积极影响。三是通过数字技术等新途径,为推动各民族深化交往交流交融赋能。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挖掘宁夏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典型,运用现代技术整合推出可视可感可互动的宁夏民族团结印记,为助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新场域和新空间,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自下而上的社会支撑力。

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宁夏实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而形成的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我区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要求的过程中,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系统集成宁夏大地上的红色文化和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形态,着力打造以守望相助、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要支点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须从文明、文化入手,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方面做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效果好的工作,强化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对各族群众的心灵浸润。在理想信念上,要面向我区各族群众加强“五史”宣传教育,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最深层次上铸牢“中国心”“中国魂”;在价值理念上,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将其转化为我区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道德观念上,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将我区各族群众凝聚起来,激发活力、获得动力、形成合力。

(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 〈宁夏行政学院〉 决策咨询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