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文学星空的璀璨光芒下,2024年安徽省大学生原创文学新星大赛如约开启,为全省学子搭建了书写梦想的舞台。本次大赛中,我校学子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鲜活的文学表达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奖作品如《梦游徽州:一夜鱼龙舞》《大族小事》《写一些他》等,展现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更以创新叙事传递了人性的温度与力量。
以笔为刃 深挖亲情内涵传承文化瑰宝
来自23 级中文 2 班的王俣希凭借作品《大族小事》荣获二等奖,在她看来,写作恰似一场布满荆棘却又满溢力量的奇妙旅程。她曾形象地将其比作蚌壳,即便生活的磨砺如那坚硬厚重的外壳,不断施加压力,她也坚定地选择将生活的苦痛幻化为璀璨珍珠,勇敢且无畏地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
王俣希创作的灵感源泉,来自于她的舅舅。舅舅身为篁南吴氏家族的一员,看似在家族中平凡无奇,却在中国统计学领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大族小事》里,王俣希以细腻如丝的笔触,精心描绘了徽州族谱修复的过程,将徽州的历史人文巧妙地融入其中,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引得读者对徽文化展开深入思考。王俣希选择用文字的力量,让徽州印象在纸间鲜活起来。她生动地展现了徽州建筑的精巧绝伦,以及族谱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她始终坚信,文学是传承徽州文化的温暖纽带,能跨越时空的界限,让更多人领略到徽文化的独特魅力。
王俣希着重强调,文学创作应源于内心深处纯粹的热爱,而非被功利的目的所驱使。她毫不吝啬地在作品中深度剖析自我,将最真实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她还引用《恋爱的犀牛》中的一句话:“热爱你觉得对的事情,并坚持下去”,以此激励每一位文学创作者坚守初心,在文学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以爱为源泉 书写生活万象传承时代精神
2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郭志远,凭借作品《写一些他》荣获三等奖。在这篇饱含深情的散文里,他以“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这般深刻的话语,精准地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这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在他笔下的庄稼人形象中展现得入木三分。
郭志远为了创作这篇作品,不辞辛劳地收集资料,用心倾听他人的讲述,将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珍贵回忆,融入到字里行间。他在文字的世界里努力探寻父亲的故事,全方位展现徽州人的生活百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写一些他》并非仅仅是对父亲生活的简单记录,更是一首献给父辈坚韧不拔精神的壮丽赞歌。
“文学的迷人魅力就在于,能让读者在作品中找寻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文字是表达内心想法最完美的方式。”他期许自己的作品,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传承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悉心指导 助力学子踏上文学征途
在斐然成绩的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便是指导老师王星勇。在指导写作与选题的过程中,他常常教导学生,写社会现象类文章时,切不可浮于表面,一定要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成因、影响以及解决办法。王星勇鼓励学生在遵循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勇于创新,用精准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思想。在他看来,写作是一个不断积累、持续进步的过程,每一次尝试都是无比宝贵的经验。
作为大赛的优秀指导老师,王星勇深刻明白文学传承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大赛为学生提供了创作实践机会,对于全方位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大有裨益。获奖经历不仅是对学生努力付出的肯定,更能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文学的种子,激励他们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始终保持对文学的满腔热情。”他坚定地表示,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助力学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用文字记录时代的风云变幻、传递深邃的思想,为文学传承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融媒体中心校报记者:洪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