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理工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报》

那个不说话的朋友

作者:□政治  2201  张凌睿    
2025-02-28     浏览(59)     (1)

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与老友的交流,双方刻意控制冷漠,不去问彼此的考试成绩和升学情况,不去谈论无关紧要的话题,保持体育方面的交流。虽然停止了交流,但作者知道她会再次亮起,这种交流在文字之外。作者更愿意遵从本心,面对恶心就痛斥,面对滥劝就举报,但已经失去了反抗的权利。

感觉“老友”有时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我们在各自的航线上同路过彼此的一段生命, 又离开了彼此的人生。 你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言不发,突然聊上一阵,然后再度沉寂。 像是两艘飞船里的宇航员对视的一眼,无声无息,不起波澜。

新年醒来发现沉寂许久的置顶有人拜年, 顺带发来了小号的微信号。

我们的聊天 框在此 之前已 经沉寂了 接近一 整年———后来我想想大概是转战小号忘记加我了, 我没有问,她也没有解释。 我评论了她一条有关体育的朋友圈后, 她小窗戳我, 我们很开心地聊了半个钟头的体育。

半个小时热烈而冷淡。 热烈是对话题本身的热烈,分享自己的疑惑,愤慨与激动;冷淡是对此之外的事一言不发,没有寒暄或公式化互夸,没有学业或是时政,没有八卦或是娱乐圈,只是体育,仅此而已,仅那一项。

我们都是高三,她没问我的首考成绩,我对她的升学也一言不发。

忽然就想起了雪夜访戴或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很早以前搞竞赛和同人的时候加过各种群聊,过节,甚至不需要过节群里也很热闹,会有人吹彩虹屁,有人膜拜大神,又或者是红包接龙。 但不觉得那种喧嚣温暖,只觉得吵闹,只觉得那些东西毫无营养且无必要。

这种冷漠———双方———至少我认为是, 刻意控制地对生活话题的冷漠令我舒适。

生活中有这两年新认识的朋友认为我是个 “八面玲珑的人”,抛开夸张的成分不谈,我在现实中似乎确实是养成了无论是谁都能应付两句的本领。

这种能力令我不适,我更愿意遵从本心,对面恶心就痛斥,对面滥劝就举报,对面强迫我违心就反抗,口不积德,行不虑他,但我已经失去了这么做的权利。 我不想与任何人去谈及我的任何或是他的任何, 我不喜欢社交,但我正在这么做。

我们的聊天已经停了, 我不用期待它的下一次亮起,但我知道它会亮起———这就够了。 就像数学题设而不解,我们所想说的,在文字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