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仕捷, 物理与力学学院物理 jd2001 班学生。在校期间, 在 Matter、Nanomaterials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3 篇。 2024 年,一篇“Synapses based onlead-free perovskite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无铅钙钛矿人工神经突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被国际知名期刊 Matter 收录, 刘仕捷成为我校首位以本科生身份作为第一作者在 Cell 子刊上发表论文的学生。现今,刘仕捷已被美国布朗大学全奖录取,赴美继续攻读化学博士。
初涉科研,勇攀高峰
2021 年,刘仕捷参加本科生导师制项目,加入李明钰教授团队,开始了自己的科技创新研究之旅。起初, 作为大一新生的他其实并不确定自己的未来发展轨迹。 正如他本人所言:“如果当初没有进组,此时的我也许在考研、考公或者在忙秋招、春招。 ”回首自己的科研经历,刘仕捷感慨:“我是在学校、学院提供的平台上,在教授的指导下,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
大一那年,在李明钰教授的建议下,刘仕捷一头扎进了充满挑战的钙钛矿材料研究领域。 钙钛矿材料研究困难重重,各种棘手问题不断涌现。 “一开始,面对着从头开始的局面, 刚步入科研道路的我很容易手足无措。 再加上当时刚上大一, 很多专业课没学,我也是在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进行科研工作。 ”然而,在老师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刘仕捷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不断丰富、精进自己的专业储备与理解。
在科研领域, 刘仕捷展现出令人佩服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他在实验室中的表现极为突出,勤奋程度远超一般本科生。 他深知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深入探索,常常在实验室中坚守至最后一刻。 在刘仕捷看来,科研已经融入他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他生命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他自我价值与幸福感获得的重要来源。当学校本科生院公布国家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工作开展的通知时,刘仕捷第一时间选择报名。 学校对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国家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持续提供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 有效提高在校学子的创新创业能力。 刘仕捷以 2022 年参与的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亮度、高稳定性的二维卤素钙钛矿发光效应研究》(项目编号:S202210497229) 为起点,为自己的科研之路奠定良好基础。
在科研项目攻坚的关键时期, 当众人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氛围中时, 刘仕捷于大年初六便已返回实验室,成为课题组最早投入科研工作的同学。 他对科研高度热忱且全身心投入, 让老师们对他赞不绝口:“仕捷这孩子基本上除了上课都在实验室, 课余时间大多奉献给了科研, 他的出勤率比很多研究生都高。 ”正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科研的热爱,他成功突破一道道难关,取得了出色成就。
劳逸结合,全面发展
如同众多大学生一样,在学习生活中,刘仕捷也要面对学业与科研的双重压力。 但他发掘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平衡方法”:当课程压力大时,他白天专注于课堂学习,汲取知识养分,夜晚则投身实验室,在科研的海洋中探索;当考试周与科研攻坚期撞车时,他能合理规划时间,在保证学业的同时推进科研,甚至有些时候,他会利用中午的时间进行科研工作,在不耽误下午上课、 学习的同时, 等待实验结果的孵化。
在专业教育与自身爱好的影响下, 刘仕捷不仅在科研道路成就斐然, 在课余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绩与乐趣。 生活上,刘仕捷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尤其在体育方面表现突出。 他作为学院足球队的核心主力,带领球队在“理工杯”比赛中取得了第八名的佳绩,创下了学院足球队的历史最佳纪录。 谈及足球比赛事迹, 刘仕捷说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爱好,将自己的爱好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得到什么其实都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且你也能够从中收获自我,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
体育是刘仕捷的热爱所在,也是他缓解压力、保持活力的秘诀。 长期的体育锻炼让他拥有强健体魄,能够轻松应对科研中的高强度任务。 在刘仕捷看来,正是以体育为代表的兴趣爱好与科研、 学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他的全面发展。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2024 年, 刘仕捷成功在 Cell 子刊上发表论文。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他既惊喜又意外。 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他将其化作继续奋进的动力。 “科研是一条枯燥而困难的路。 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坚定了这条路,而且也会坚持走下去。 ”刘仕捷说。
回顾成长历程,刘仕捷对学校和学院心怀感激:“学校提供的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和机制,为我投身科研搭建了重要桥梁, 让我拥有了参与科研的宝贵机会。 不仅让我开启科研之旅,更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关键助力。 ”
科研并非一条独行道,“在科研的迷茫时刻,是老师们为我指明方向,发掘了我的科研潜力,还推荐我攻读博士学位。 ”正是本科生导师们带他踏入科研之路,加之自身的努力与钻研精神,助力他在学术、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学术高峰。
刘仕捷本科生阶段取得的亮眼科研成绩离不开学校着力构建赋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构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衔接、 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双创互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本科生培养体系为刘仕捷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他广阔的国际视野。 在学校营造的浓厚科研氛围中,他得以与全球科研前沿接轨,学习到世界一流的科研理念和技术, 奠定了他在科研道路上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刘仕捷的故事是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培养方面成功经验的生动体现, 也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成效的最好彰显。 作为科研道路上的先行者,他也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科研之路布满荆棘,充满枯燥与艰辛,需要保持平和心态,戒骄戒躁。因为科研成果的取得,需要漫长的积累与坚持。 ”刘仕捷的科研经历宛如闪耀的火炬, 点燃了武汉理工学子内心的热忱,激励着他们勇敢追逐科研梦想,心无旁骛、步伐坚定地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他自己也将秉持初心,一往无前,向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