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池学院 - 《河池学院报》

翠湖静澜,大观园湖绮梦:湖与人生的对话

作者:■甘敏如    
2024-12-31     (0)

本文阐述了翠湖和大观园湖的象征意义,它们代表着对宁和、至美、不朽的探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翠湖代表着对现实生活的接纳与包容,而大观园湖则象征着人们对超越现实的渴望。翠湖和大观园湖都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启示我们应保持初心,面对现实,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动态平衡。

皎月倾辉镶玉镜,繁星坠影漾琼盅。

岸边柳影随风舞,湖上荷香伴夜融。

万籁俱寂的夜之帷幕悄然低垂,皎月流泻光辉,恰似薄纱铺于湖面,澄澈无瑕。清风低语,伴送缕缕荷香;绿水浅吟,晕开朦朦月色。我静倚水岸,月色湖水柔化了我的情愫,其状如静,其态如安,其韵如自然。思绪悠悠,如夜色泛展,直抵心幽,泛起微澜。

湖光夜色美如幻,月影清波意似绵。

浩渺清辉消躁念,澄宁胜境阔意怀。

月色清辉,湖水汤汤。我循湖畔兮,缓步行徉。思绪飘飞兮,忆及翠湖。汪曾祺老先生曾记述不大不小之翠湖,“夏日之夜,或于湖中漫步,或于堤边浅草坐卧”。动荡之秋,苍生罹难。而翠湖一掬清水,于夜色中尤为柔婉。湖水悠悠,似诉安谧,丝丝沁心,消弭惶惧。水岸垂柳,倚风抚魂。翠湖,其静谧湖水与葱郁绿植相融,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思。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自然本真应对人世无常,平衡心灵失序。于此夜色中的翠湖,我们能觅诸多共鸣,置身其间,思绪随湖水流淌而沉静。烽火岁月,翠湖凝聚群体在艰难时刻的共同信念,人们围绕翠湖相互扶持,它成为群体团结的象征,其宁静激发抗争精神,塑造坚韧地域文化性格。如今,人们对湖的需求从群体凝聚转向个体放松,翠湖成为心绪调适与压力释放之所,让人回归内心宁静与平衡,思索是否遵循“天人合一”理念。

在现代环境问题严峻的情况下,翠湖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理念为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指引方向,让我们省察逐利时是否弃善,考量生态开发中是否失情。无论世事如何风云变幻,翠湖都将作为精神维度的栖息之地。羁旅思乡,它纾解游子忧愁;临别依依,它慰藉离人悲戚;覃思人生,它启悟幽微哲思。翠湖以恒常之态,于世事变幻中独守宁静。它见证着人们对亲缘、友爱、情爱的坚守,以及个人志业与社会责任的权衡,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映射,承托着我们对宁和、至美、不朽的探寻。

在翠湖的宁静与包容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抚慰,也寻得了现实中的安宁。然而,对美好的向往却不止于此。如在水的一方,波光潋滟,月色朦胧的大观园湖吸引着我们去追寻那超越现实的美好。

遥念大观园那一方湖泽,月洒银辉,湖平若镜,似梦似真。亭台楼阁错落矗立,皆映湖心处,清晰毕现,虚实相生,如梦亦如幻。这湖景与人物命运、建筑布局及悲欢情节交织,于夜色中更显迷离。它不只是园林胜景,更是理想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园中人、典雅建筑共同营造纯净美幻之境,暂且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喧嚣,追寻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然而,即便身处这般理想之境,也难以抵御命运的无常和世俗的侵蚀。这不禁让我们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有了更为深邃的思索。恰如“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大观园中的繁华美好,看似真实,却又虚幻易碎。大观园中的湖光夜色,宛如一场绮梦。在那如梦似幻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无尽的无奈与悲哀,如幽泉暗涌。人物们在命运的拨弄间,或悲或喜,或聚或散。那平静的湖面,倒影清晰,仿若在默默记述着繁华过后的落寞,如泣如诉。这理想世界的构筑,或许是曹公对现实愤懑的寄托和对美好愿景的渴盼。然而深入探究会发现,这种理想在现实冲击下脆弱不堪,世俗洪流持续冲击着底线。我们不禁沉吟,究竟是理想太过孱弱易碎,还是现实过于强大蛮横?人类对完美境界的追求从未停止,但往往由于认知的局限和现实的复杂,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相比之下,翠湖所代表的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接纳与包容,而大观园湖则象征着人们对超越现实的渴望。但无论是翠湖还是大观园湖,皆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深邃思考。翠湖使我们通晓于喧嚣尘世中坚守内心的关键意义,大观园湖则让我们洞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在这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在物欲的洪流里沉浮。翠湖教我们在喧嚣中坚守初心,保持宁静;而大观园湖则警示我们,理想虽美,却需直面现实的冷峻。应如翠湖般,以平和的心态接纳生活的风雨;应似大观园湖般,从虚幻的美好中洞悉真实的人生。明白繁华易逝,正因为理想并非空中楼阁,现实也非无法改变,所以我们要在二者的动态平衡与相互转化中寻找方向。并且,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内心的感悟,而应将这份对生活的敬畏和珍惜,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