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校报》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领航体育经济新时代 铸就卓越管理新英才

2025-02-21     浏览(52)     (0)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全国财经类院校中最早建立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院之一。该学院通过教学、科研、师资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该学院学生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屡创佳绩,公共体育课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43%,毕业生满意度超过95%。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全国财经类院校中最早建立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院之一。

学院设有体育经济教研室、体育管理教研室,负责学院专业课教育教学工作;设有公共体育教研室,负责全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在办学实践中,坚持“厚基础、重能力”原则,逐步形成了“依托中财优势,突出财经特色,服务体育产业”的办学特色。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2021年,获批通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批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获得A+等级,排名全国第一。

 

党建引领

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加强党员和内设机构负责人培训,高质量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积极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带领党外干部和群众凝心聚力,共同推动学院发展。2022年,体育管理教研室党支部被评为第二批校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实施“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工程。以提升思想政治引领力为重点,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通过听辅导报告、座谈研讨、实习研学等多方式,利用学院网站、公众号、宣传栏等多平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理论宣讲、实地走访、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多形式,扎实推进党建思政工作。2023年,学院联合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主办了宕昌县2023年足球裁判员培训班,以校园足球比赛发展为抓手,充分发挥校园足球育人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高教动能”。

 

质量保障能力

以目标为引领。依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原则,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专业水平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体育产业发展需要,掌握体育产业运行规律,能够在体育企事业单位、体育主管机构以及其他各类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胜任体育产业投融资、体育产业分析与规划、体育赛事策划与职业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坚实的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懂体育、善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设有社会统招生班和运动员班,其中运动员班包括免试入学的优秀退役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等。

以课程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经、管、法等学科群优势,实现了体育、经济、管理学科的全面融合。设有通识教育课程、公共通修课程、基础核心课程、开放选修课程等模块。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纪理论与实务、赛事管理与运营、体育组织管理、体育设施规划与管理、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政策法规、体育创新创业学等核心课程。

以机制为抓手。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注重教学评估、反馈、改进机制建设,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涵养教师育人本领,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国内外专业论坛,分享研究成果并吸收新知;定期举办主题专业讲座,为学生带来前沿知识与宝贵经验。建立创新实践平台,邀请行业领袖与知名学者进行行业解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科研促教学。面向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凝练科研主攻方向,深耕不辍。一是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研究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立项。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2项,科研经费达480万元,相关研究成果被国家体育总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北京市体育局等政府部门和多家企事业单位所采用。二是产出一批紧扣体育经济与管理理论前沿、体育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近十年,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583篇,其中,A类及以上论文20篇,B类论文77篇。共出版著作72部,其中出版专著20部,教材30部。

 

教育教学水平

专业引领助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学院紧跟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已初步形成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较为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2021年,体育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在软科发布的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A+评分。

守正创新促公共体育课程高质量发展。学院积极拓展公共体育课课程内容,目前已开设15个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并在体育硬件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和改造,为学生提供了更人性化、多元化的运动选择,也提升了体育课的课堂体验和授课效果。为确保体测工作的高效进行,学院引入健康云系统,并配置手持式体测仪器30台,实现了学生锻炼、打卡、考试、体测的一体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体育课教学管理的效率,为学生个性化锻炼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深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打造体育产业智库。学院特别关注实践实验体系建设。一是扩大产学研合作,先后购入教学模拟软件、鼓励课程引入实践实验环节,多次获批校级实践实验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二是推进平台共建,整合各种科研力量与科研资源,探索与政府、企业共建科研机构、创新平台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研究机构。三是紧密围绕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扩大产学研合作,发挥专业思想智库的作用。

靶向发力,推动高水平运动队在体育赛事中屡创佳绩。学院高度重视体育代表队的建设与发展,通过科学训练与高效管理,弘扬体育精神,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近五年来,高水平排球代表队坚持发扬“永不言弃、敢打敢拼”的优良作风,积极完善自身技战术水平,稳扎稳打、精益求精,在全国及北京市各项赛事中斩获奖项20余项,在2021-2022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北方赛区)中,勇夺冠军。2023年,学院学生获全国冰球锦标赛冠军、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国际象棋大学生团体亚军、首届首都高校智力运动会国际象棋比赛团体第三名。

 

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围绕“厚基础、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引入行业前沿技术,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需求,不断为社会输送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强化党建引领,细化教研结构,促进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学院在上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之后,根据专家组建议进行了组织结构的细化和优化,原有的专业课教学部被细化为体育经济教研室和体育管理教研室,这一调整使得教研活动更加专注和系统化,促进了各专业领域的深度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提升。公共体育课教学部细化为高水平办公室和群体竞赛办公室,进一步提升了公共体育教学的专业化管理和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能力。在各教研室和办公室建立了党支部,强化了党的领导,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党建引领,提升了教研室和办公室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力培养为核心,促进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202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43%,毕业生满意度超过95%。从职业适应与发展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工作和环境适应性很强、上手快、工作态度认真踏实。此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潜力给予了较高评价,得分达8.92分(满分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