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想要人生怒放

作者:■文新学院  何倚    
2025-03-01     浏览(92)     (0)

如何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给了我一个处方: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轻盈松弛,破解悲伤,仔细独立,怒放人生。

本书主人公蛤蟆先生一向爱说爱笑爱炫耀,忽然变得十分反常,独自躲在家中,郁郁寡欢,懒得洗漱,茶饭不思。由于担心他,朋友们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一次心理咨询中,主人公在心理医生苍鹭的指导下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了自信,重拾了希望。作者通过病人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互动,详细描述了蛤蟆先生矛盾的性格和他抑郁的深层原因。文章强调了童年经历对个性的深刻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在心理上真正成熟,实现独立和自信的生活。

其实,书中的“Child-type8personality”和“Picky8parents”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作者指导我们,不要以父母的自我状态去责备和批评自己。在与自己对话时,避免过度批判和不断地自我否定。努力像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一样善待自己,更加关心自己的情绪。苍鹭医生似乎在分析蛤蟆先生,实际上也在审视我们的生活。这通过进行自我反思、找到自我认知和觉醒自我意识来实现。

作者以蛤蟆为主角,或许是象征着那些不够自信、内心感到丑陋的人。通常情况下,从形象学的视角来讨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蛤蟆”都并非一个备受瞩目的美好形象。甚至在中医文化中,有一种药物名为“蟾皮”(也叫蛤蚆皮、癞蟆皮),就是以蟾蜍皮为主成分。癞蛤蟆是一个负面的形象,这一点中外文学中是有迹可循的。在《格林童话》中,青蛙王子身上的疙瘩让公主感到难以接受。而中国俗语中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则描绘了癞蛤蟆卑鄙、贪婪、淫猥的形象,与天鹅的优雅和圣洁形成明显的对比。一般用来形容那些不自量力、总是渴望得到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事物的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巧妙地借用了这些动物形象来讲心理学。使整篇故事更加简单,通俗易懂,这样不论读者是否熟悉心理学,都能轻松理解其中的专业知识,真正融入其中。我认为,作品实现了从“大学教材”到“全年龄向小人书”的转变。

我二十岁时,独自去见心理医生———我感到自己没有任何欲望,我觉得万事万物都没有意义。恰巧那年,我“核心”尚不稳健,却开始模仿大师们去思考人生、谈论宇宙;恰巧那年,我浅读加缪和尼采,一个告诉我“上帝死了”,一个告诉我“唯有自杀才是正经八百的哲学问题”;恰巧那年,社交媒体上流行“丧文化”,网易云变成了“网抑云”,许多同龄人白天笑嘻嘻,晚上哭唧唧,顶着“微笑抑郁症”的ID,混迹各大APP。

我就诊的那家医院,心理科正对着骨科,一条走廊插在中间像是楚河汉界。一边患者撕心裂肺地吼叫,另一边患者安静得如同一排闷罐子。一车又一车钢板、骨钉,一沓又一沓心理测试表,医生忙碌穿梭,我不记得他们的表情。

我只记得两种痛苦,一种向外扩张,一种向内侵蚀。

“(苍鹭)医生提到‘合作’这个概念,这意味着无论接下来发生什么,蛤蟆先生都需要积极参与。这与他之前的心态截然不同,以前他认为只需等待某人指导,然后照指示去做就行了。这些想法让他感到既不安又兴奋,也许通过自己的努力,他真的能够找到一种摆脱痛苦的方法。”

我的心理医生告诉我:心理咨询就像剥洋葱,心理咨询师是情绪的垃圾桶。这本书告诉我:心理咨询不是特效药,心理咨询师并非救世主,心理咨询师是智慧的旁观者。

于是,我整合以上观点:心理咨询就是找个人陪我一起剥洋葱。我剥,她看。我哭,她还看。

完事之后,我独自在垃圾桶里捯饬。

我似乎感觉好受一点儿了,因为我发现真正能让我摆脱迷惘的人还是我自己。

觉醒了。

阅读此书获得觉醒,依旧是痛苦的,痛在:你在自己身上看到蛤蟆先生的影子,你以为自己得救了,可是你发现,救你的不是苍鹭医生,也不是现实中的心理医生。在这个世界上,你只能自救。

“这听起来也许有些残酷,蛤蟆,但能够帮助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别无他人。有很多问题,你需要向自己提出,比如说,你是否能够停止对自己进行审判?你是否能够善待自己一些?也许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够开始珍爱自己呢?”

苍鹭医生的话萦绕眼前,让人清醒,又痛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童话的口吻,讲成人的痛苦,三分戏谑,七分疗愈。

因为个人经历,我读罢此书,回忆上涌,觉得心里沉积已久的泥淖好像又浮出水面。我既能代入苍鹭医生,又能代入蛤蟆先生,这种奇妙的阅读体验感实在是难得。蛤蟆先生意识到自己有了生气的情绪,将矛头指向苍鹭医生,苍鹭医生一针见血的点出蛤蟆的表现像是叛逆期的青少年,并且蛤蟆实际上是在反抗自己,和对他人(权威)的依赖———原来心理医生是这样面对我的啊!我不禁感悟到。

自己当年的那套“无欲无求”想法,算什么呢,是幼稚吗,是幽默吗,是矫情吗?好像忘记了,好像同自己和解了,我开始理解我那故作深沉、没有欲望和追求的二十岁,理解那位母亲的绝望,理解外婆和舅舅的返老还童……

“真正意义上的爱,是对自己的爱、对他人的爱,以及对生活中一切无端需要爱的事物的爱,哪怕只是一点点,像微小的灯芯似的也没关系。不需要理由,燃烧了,就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甚至你还可以尝试去照亮一个世界。”(本文为“一校一书”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