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2025,兰大要干这些事

兰州大学2025年工作要点100条

2025-02-28     浏览(63)     (0)

2025年2月18日,我校印发了《兰州大学2025年工作要点》,主要从加强党的领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学校高质量发展活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一流服务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明确规划了我校2025年重点工作。本报特精选100条,予以刊登。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领导

1.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领学带学促学作用,加强对中层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指导、督促检查,推动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与中心工作相融合,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实效。

2. 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3. 创新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班团日载体和形式,积极开展对象化、分众化理论宣讲,切实增强理论宣传普及的感染力。

4.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力量优势,集中推出系列理论文章,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5.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多措并举做好思政课改革创新措施试点建设,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6. 筹备和召开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系统总结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积累的先进经验,科学规划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目标任务。

7. 高质量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进一步强化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

8.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意识形态“四清单”管理机制,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小组会商研判和信息共享作用发挥,健全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9. 实施年轻干部历练提升计划,深化干部涵养育苗工程。

10. 建立教学科研单位行政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体系,高标准推动中层行政领导班子换届和补充配备。

11. 加强直属附属医院领导班子建设,健全直属附属医院处级干部选育管用工作机制。

12.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13. 加强“萃英学者”体系建设,加大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人选培育力度,强化交叉融合培育创新团队,建设学术大师领衔、高端人才支撑、潜质英才储备的高水平人才梯队,全链条打造战略人才力量。

14. 加强青年学者“黄河论坛”引才平台建设,拓展海外引才渠道,加快集聚急需紧缺学科和高精尖缺人才。

15. 深入实施校内博士后派出专项,加快海外人才自主培养,持续提升博士后队伍规模和质量。

16. 探索完善预聘-长聘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构建以创新质量、特色、贡献为导向的人才监测评价体系。

17. 组织青年学者文化沙龙,全力营造有利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18. 深化模范机关建设。

19. 深化省市人才合作,以服务贡献争取地方更大力度支持。

20. 推进十届党委校内巡视全覆盖,加强整改和成果运用。

21. 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坚决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

22. 着力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筹备成立兰州大学妇联。

23. 推动校友总会第二届理事会换届,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24. 实施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计划,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5. 持续做响“学在兰大”品牌,加强学业发展中心建设,修订完善学生综合评价办法,建立多元的学生成长荣誉体系,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6. 巩固完善校创、国创、䇹政阶梯式本科生科研创新素养培植链,提升师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7. 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依托,完善校院班、家校社协同机制,探索“心理+”育人模式,做细做实“重点帮扶学生工程”。

28. 持续加强“三全育人”示范岗建设,深入实施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29. 深入实施“334”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本科专业调整优化与新专业培育,建设交叉学科创新班,统筹基地班、强基班、萃英班管理,完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机制。

30. 强化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加强辅修专业和微专业建设。

31.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持续强化实验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践,创新科研有效支撑本科教学的新机制,优化暑期小学期教育教学。

32. 加大特色教材编写推动力度,分层次推进数字教材和新形态教材建设,申报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家教材奖。

33. 有序扩大本科生招生规模,进一步完善拔尖人才选拔方式,健全“就业-培养-招生”联动机制。

34. 修订实施2025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研究生课程体系提升计划,加强学科交叉课程建设。

35. 加快建设研究生高水平教材,推进教材数字化转型。

36.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急需紧缺领域布局新增学位点。

37. 完善研究生招生全过程分类选拔机制,持续提升生源质量和社会需求匹配度。

38. 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修订完善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标准,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

积极塑造发展新动能,不断激发学校高质量发展活力

39. 运用好“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讨论成果,充分发挥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作用,高起点编制“十五五”规划,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40. 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大学教育资源,推动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学位联授,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41. 深入实施“一流学科伙伴计划”,做好“强基计划”学生出国(境)交流工作,组织开展“海外名师大讲堂”“国际课程与实践周”“国际暑期班”,全面提升学生出国(境)交流层次和比例。

42. 举办“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立10周年大会暨联盟合作论坛。

43. 做好共建国际中文教育“一带一路”师资培养实践与研究基地工作。

44. 启动兰大精神谱系研究、阐释和宣传工作。持续深挖学校历史和西部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推广具有兰大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

45. 启动实施“新丝路大讲堂”。

46. 成立青年交响乐团。

47. 全面总结和展示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事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挖掘和宣传基层一线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活经验。

48. 深度讲好兰大人“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和“立足西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故事。

49. 打造“师道如兰”文化品牌,持续宣传“萃英大先生”先进事迹。

50.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表率计划,推动构建健康的导学关系。

51. 实施“暖心惠师”行动,建立教师心理健康驿站,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52. 推动数智赋能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人工智能与教学管评测全环节深度融合,加强超算平台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有效支撑,全面提升教学科研智能化水平。

53. 打造人工智能素养课,加强“AI+”示范课程建设,开展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等专项培训,全面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

54. 建设覆盖教学、科研等多个环节的人才队伍知识数字化系统,打造全面掌握学生学情及个体成长轨迹的精准画像“全景平台”。

55. 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日常管理服务,持续优化服务大厅、一卡通、一站式智能全内容搜索平台建设。

56. 加强个人数据中心、校级云平台、数据库安全建设,增强数据安全,促进数据资源共享。

57. 推进榆中校区地下通信管网建设、数据中心网络建设,大力提升信息网络基础保障水平。

58. 科学编制兰州大学“十五五”基本建设规划和2025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做好项目储备和后续谋划,整体提升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59. 加大力度申请立项甘肃高等研究院、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北创新基地、城关校区13-14号学生公寓、榆中校区9-12号研究生公寓、医学交叉科研楼、威尔士教学实训楼、人文社科组团Ⅲ等项目。

60. 开工建设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库、9号学生公寓、生命与医学科研楼项目。

61. 力争开工建设体育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地球科学组团、物质科学组团、7-8号研究生公寓。

62. 推进榆中校区人文社科组团Ⅱ、生态草业组团项目建设。

63. 完成榆中校区数理核学组团、5-6号研究生公寓、核科学实验楼、甘南草原国家站一期、景泰野外站、西藏察隅野外站项目建设。

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64. 做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谋篇布局,统筹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

65.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布局急需紧缺学科专业,构建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机制、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66. 启动第六轮学科评估迎评工作,推动更多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提档升级。

67. 高标准建设学科交叉研究院,探索建立学科交叉评价体系,实现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再创新。

68. 聚焦“拓工”“强医”,组织召开工科、医科工作会议,研究出台《工科建设行动方案》《医学高质量发展改革方案》,着力推动工科、医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医工交叉融合。

69. 组织召开自然科学发展大会,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的有组织科研,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

70. 健全“校-院-平台”三级科研平台管理机制,培育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争取新增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研究基地3-5个,争取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推动野外台站网综合体建设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71. 聚焦“四个面向”和重点领域谋划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布局,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实现新增长。

72. 完善科技激励和科技成果分类体系。在地学、力学、化学、生态和医学等领域重点布局,依托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做好重大科研成果长周期培育,布局“十五五”期间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积极争取省部级科技奖励,产出更多高水平学术前沿成果。实现全校竞争性科研经费年增长10%以上。

73. 持续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振兴计划”,高标准推进重大研究平台建设。

74. 高质量组织实施国家“十四五”专项重大工程项目,促进新文科建设提质增效。

75. 加快推进人文社会科学计算实验平台建设,实施好“十百工程”团队项目,组织实施好“萃英人文学术沙龙”“兰大文库”和高水平著作出版等项目,推出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76. 实施医学一流学科攻坚推进计划,建立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体系。

77. 围绕西部重大及高发疾病特色防治、核医学、生物医药转化等优势特色领域,培育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先进粒子与核医学国家级技术创新科研平台。

78. 加大医学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力度,优化医学师资结构,构建医学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79. 深化医教研协同,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医疗服务。

80. 形成学科建设、科研推进、区域合作指南,全方位提升服务区域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

81. 高标准推动甘肃高等研究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82. 深入落实“对接行业头部企业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打造现代化科技园区,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83. 发挥校友企业家联盟资源集成优势,构建“总部+一谷+多园区+多项目”的校友经济发展模式。

84. 深化落实新一轮部省市重点共建协议,持续深化与西部六省区、东部沿海地区战略合作,积极承担教育部对口支援合作任务。

85. 积极承担社会教育培训,高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持续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扎实构建一流服务保障体系

86. 推进教师评价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晋升职称分类评价标准,优化教师岗位分级申请条件,探索学科交叉、重大工程建设和特殊类型人才发展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87. 深化岗位设置与聘用改革,持续优化各岗位设置比例,开展非教学科研岗位核定工作。

88. 健全教师岗位聘任管理制度,制定教师聘期考核管理办法,强化聘期管理。

89. 完善绩效工资评价制度,深化目标任务考核评价改革,突出核心指标牵引作用。

90. 逐步建立校、院和项目组三级成本分担机制,全面提高成本控制和绩效意识。

91. 持续优化两校区空间资源配置,稳步有序推进数理核学组团搬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野外台站及榆中校区北区新征地土地划拨。

92. 做好公用房日常管理,进一步规范房屋出租出借管理,完善各类公寓管理办法,提升房屋管理水平。

93. 加强设备资产管理,推进公用会议室、报告厅硬件建设,更好实现校内各单位资源共享。

94. 完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仪器设备集约化管理、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

95. 深入推行水电定额管理,推动绿色校园建设。

96. 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和档案资源建设,提升智慧图书馆建设水平,持续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

97. 深入推进新一轮后勤改革,以住宿、餐饮、交通等基本生活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提高餐饮服务质量,提升校园通勤效率,加强物业服务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效能。

98. 加强附属学校和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完善属地中小学招生支持政策,更好服务保障教职工子女教育。

99. 发挥附属医院医疗资源优势,加强校医院医护人员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

100. 树立大安全理念,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建设校园安防AI视频分析预警系统,升级校园交通管理系统,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效率和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