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包钢日报 - 包钢日报

陪你一起看候鸟

作者:□白国光    
2025-03-03    

秋末冬初的季节,北方天气微寒犹暖。闲暇之余,文友群里突然有人提议,不妨前去城南的黄河看“鸟”。惊诧片刻,未免有些质疑,林里飞的,地上跳的,哪里没有鸟呀?为何前往城市边缘的黄河岸边。其中一文友神秘的说到,这种“鸟”类与众鸟不同,唯有真正身临其境,方知此地自然之绝。

恰逢是周日,我们一行沿着大青山脚下110国道驱车由西向东行驶,一路上视野极为开阔,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尽收眼底,蓝天白云,自然山水,皆是风景。放眼望去,秋收后的田野,略显疏朗,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褪去了翠绿的色彩,一望无际的土地苍黄地裸露着,农作物秸杆打成圆形草捆整齐的摆放在田间,可见成千上万只麻雀突然腾空飞起,又可见成群结队的牛羊在悠闲地低头觅食……

土默特右旗明沙淖乡西杨家圪堵村,南临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背靠延绵起伏的大青山,东与呼和浩特市接壤,西与包头市相邻。据同行文友讲述,西杨家圪堵村所处的黄河沿岸湿地,是一个候鸟迁徙通道和候鸟栖息地,也是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特别是春秋两季,在这片原始风貌的水域,水质清澈,水草丰茂,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大天鹅、灰鹤、白鹭等候鸟迁徙途中重要的“中转站”之一。

来到西杨家圪堵村已近中午,清风拂面,阳光正暖。据一位农友介绍,西杨家圪堵村是土右旗明沙淖乡西边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土默特右旗政府所在地大约30公里,相邻包头市东河区,南邻黄河新河口1公里。村委会辖有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8600亩,全村560户,共1728人。村里的主干道已全部实现硬化路面,出门可以乘坐公交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现已成为人们春秋两季乡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沿着黄河防洪堤坝向前行走,首先映入眼帘是蔚蓝的天空、宽阔的水域、激荡旳河流,丰腴的水草。“看水鸟——”文友手指着一处黄河转弯形成的大面积浅滩,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呼。站在坝顶,向南望去,数十只野生水鸟在河中自由自在游弋,或形单影只,或三五成群,皆自得其乐,时而来回追逐嬉戏,旁若无人,翩翩起舞;时而掠过水面起飞,激起一簇簇水花,泛起层层涟漪,尽情享受着这片清澈的水域,为偌大的河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快看,快看,大天鹅——”大家循声望去,一只只白天鹅在空中优雅滑翔自由地降落水面上,滑行之中展示了曼妙身姿……只见一对对、一群群的白天鹅在水面上悠闲地逗留、游弋、栖息,一会儿又低头将嘴扎进泥水中觅食,一会儿警惕地抬头望着人群,时而梳理羽毛,时而扇动翅膀,时而展翅滑翔,时而引颈长鸣,安然、惬意,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吸引不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据有关资料记载,白天鹅,学名大天鹅,是一种候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濒危物种。天鹅属于杂食性动物,性情和顺,成群活动,对空气质量、水质极为挑剔和敏感,喜欢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种子及软体动物、昆虫、蚯蚓等为食。天鹅除了繁殖期外,没有固定的家,常选择湖面安全地区,弯曲着脖子,把头夹在翅膀里随水漂流而眠。

农友们介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野生候鸟资源的增加,沿黄湿地包头段已成为白天鹅及其它候鸟迁徙途中良好的栖息地。每年秋冬两季,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和蒙古国西北部等繁殖地开始陆续南迁。次年春天白天鹅迁离越冬地,沿着黄河中上游段及支流迁徙,飞越阴山山脉后抵达蒙古国中部和西部的繁殖地。西杨家圪堵村因黄河沿岸及农田蓄水而成的河漫滩为天鹅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又因隐蔽性较强,适宜白天鹅等候鸟驻留,因此成为白天鹅迁徙必经的歇息地。每年十月下旬以及来年二三月下旬,白天鹅等候鸟都会在此经过,期间在黄河沿岸大约停留2个月左右。

现今,在西杨家圪堵村活跃着两支志愿者护鸟队伍。一支是由村民们自发组成的天鹅守护者队伍。每年天鹅飞来越冬的时候,他们坚持在10公里的沿黄生态廊道水域线上巡视,并在堤坝边缘设立多个投喂点,定时撒下玉米等食料,无论风霜雨雪,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保护过境候鸟的安全,是白天鹅等候鸟的“守护神”;另一支由观鸟、赏鸟爱好者组成的市民护鸟队伍,特别是广大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天鹅、赤麻鸭、灰鹤等迁徙的候鸟成为众多画家作家笔下、摄影家镜头里的主角。通过传统方式和媒体宣传,现今西杨家圪堵村已逐渐成为周边地区艺术爱好者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打卡地。

白天鹅每年两次迁徙,每年秋冬春季,大批的白天鹅就会带领着幼鸟准时来到西杨家圪堵村的黄河沿岸,与各种候鸟在沿黄湿地滩涂嬉戏觅食,飞舞追逐……这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美丽生态画卷,已成为弘扬北疆文化、共建精神家园、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