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揭秘深海生物多样性密码:以分类学谱写生命之歌

作者:谷欣雨    
2025-02-27     浏览(43)     (0)

文章介绍了作者在海洋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实验室进行解剖实验的经历,通过深海采集的样本进行分类学研究,发现了两个新物种并发表了研究成果。作者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的热情令人敬佩。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古诗不仅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更让我想到了人与海洋的深厚缘分。仍记得,年幼时我便对海洋充满了无限遐想,书页间描绘的深海热液喷口、五彩斑斓的珊瑚礁、形态各异的海洋生物,都让我着迷不已。那片蔚蓝的海域,承载着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密码,也寄托着我最深沉的蓝色梦想。

我常常站在实验室的显微镜前,凝视那些来自深海的动物标本,这些深海精灵是大自然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蓝色梦想”的起点。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现代基因组学,生命科学如同一幅宏伟的画卷,连接着自然的过去与未来。仍记得我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看到深海软体动物独特结构时的那种震撼,在黑暗中绽放的生命用独特的形态与生存方式诉说着亿万年的进化史。深海环境极端恶劣,却孕育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生物,不论是身着“盔甲”的鳞足螺,还是海底的“巨型花朵”深海管虫,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海洋是一个充满奇迹的世界,而每一个物种都是一部生命的史诗。然而,正因那片秘境人迹罕至,人们对于其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值此“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深海环境保护问题也迫在眉睫。我们深知,分类学这门古老而基础的学科正在为深海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从而为深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怀着对于深海与生命的复杂情感,本科学习期间我有幸加入水产学院孙进教授的海洋化能合成生态系统课题组学习,从事深海软体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与分类学研究,并在硕士阶段进入未来海洋学院学习,以更交叉的角度理解科学问题。诚然,这个领域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也正因如此,才更让我着迷。每天清晨,我都会早早来到实验室,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从深海采集来的样本。有些样本非常小,有时不足 1 厘米,需要我用极其精细的解剖技能进行处理,每一次操作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微缩版的外科手术,稍有不慎就可能毁坏珍贵的样本。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我常常在显微镜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反复练习解剖和观察。分类学的过程虽然漫长,但我从不觉得枯燥,每当我能熟练地解剖出齿舌等细微结构,或是发现一种新的物种特征,都会感到难以言喻的喜悦。技术熟练之后,我更意识到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带来的挑战,不同深海物种之间有着怎样的进化发育关系?这种亲缘关系又是如何演变至今?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涉及到生物与进化的相关知识,更与海洋地理、洋流知识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如同迷雾中的灯塔,每当我迷失方向时,总能及时将我引领回正确的道路,而在未来海洋学院学习的交叉学科知识与思维也让我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科学研究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内涵,海洋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探索精神。面对复杂的分类特征与繁复的特征比较,我曾一度感到迷茫和无助,但每当想起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奇特景象,我就重新找回了前进的动力,或许这正是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玉汝于成,功不唐捐。”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成功命名了来自印度洋深海的两个新物种,并在动物分类学国际知名期刊《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中科院动物学 1 区)上发表了题为“Integrative taxonomy of new neritimorph limpets from Indian Ocean deep-sea hot vents shed light on their biogeographic history”(《印度洋深海热液区蜑形亚纲新种的整合分类学揭示其生物地理历史》)的研究成果。该文章进一步揭示了印度洋热液喷口的独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价值,也为深海生物学和海洋保护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如今,当我再次凝视这些深海生物标本时,眼中不仅有科研工作者的专业视角,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洋教会了我们包容与探索,也让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课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的“蓝色梦想”,是希望有更多人了解深海和那些深藏海底的生命精灵,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更好地认识海洋、保护海洋贡献一份力量。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知的提升,这片蔚蓝的海域将向我们展现出更多的奥秘与惊喜。而我,也将怀着对海洋的热爱与敬畏,继续书写属于深海生物的动人故事。

(作者系水产学院水产养殖专业 2024 级硕士研究生、未来海洋学院第五期学员)

作者在海洋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实验室进行解剖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