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满一岁的Ta很精彩

2025-02-21    

浙江大学图书馆主馆开馆一年来,接待约355万人次,图书流通量约141万册,收获师生广泛好评。图书馆以数字为基础,探索建设未来信息中心,提升智慧服务效能。同时,图书馆自习桌见证了浙大文化精神的传承,一盏盏明灯承载着校友们的殷殷祝福。 摘要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伍闻博 章舒帆

“我最喜欢的学习场所之一!”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深沉的眷恋与敬仰。”

……

2024年1月20日正式开馆的浙江大学图书馆主馆一岁了。一年来,这处校园新地标已然成为浙江大学的文化新名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那些让人流连忘返的精彩之处吧。

美好的阅读体验

主馆正式开馆以来,图书馆共接纳约355万人次进馆,图书流通量约141万,图书借阅总量约17.8万册,芸悦读共外借7342册,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浙大图书馆图书资源保障在985高校中名列第一,收获了师生的广泛好评。

图书馆持续推进纸电融合建设,求是荐书平台汇聚电子图书数量近300万册,拓展循证采购、需求驱动采购,外文图书按需印刷速递服务,优化师生的借阅体验。

既是学习场所,也是静心之地,图书馆用心为师生打造了一方绝佳的自习、思考空间。智能阅览桌、半包围阅览桌、穿上“静音鞋”的阅览椅……高质量的阅览环境,不断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师生当场选书,图书馆买单。点赞浙大图书馆为师生科研助力!”历史学院陈红民教授说。

“准备考研约300天里,我有近半时间在图书馆度过。感谢主图‘收留’备考到深夜的每个考研人,我完成了研究生考试,让一切有了也许不完美但绝不后悔的句号。”一位同学回忆道。

数字赋能智能阅读

2024年5月29日,“浙江大学未来图书馆”揭牌。图书馆以“数字化、多媒体、艺术化”为基本理念,探索建设以数字为基础,由多媒体组合的未来信息中心,建立起资源、空间、服务的“人-机”协同智慧管理体系,来优化空间预约、活动预约。

机器人视觉盘点、书架屏图书查询等系统模块,上线校友入馆预约模块,提升智慧服务效能。配备综合发布系统以及各类显示设备,24小时还书机、自助借还仪、预约取书柜、自助打印复印机、自助扫描仪等设备,让师生借览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日常运营的媒体工坊全年使用量超百次,支持师生开展课题答辩直播、录制音乐、播客、朗诵等作品,为师生使用新媒体设备提供便利。

媒体工坊运营现场搭建未来空间X-Lab,聚合创新教育、前沿科技和智能化学习资源,在开展常规体验活动的基础上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推出XR课程设计、VR课题实验等,多维度提升空间与资源的服务创新活力。

“推开X-Lab的大门,我仿佛踏入了连接现实与虚拟的奇妙世界。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科技,如今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求是学院2023级本科生连伟童在体验后留言。

书香浸润校园

“紫金港读书论坛”品牌、“我著我说”系列分享会、“作家在浙里”、求知读书会……图书馆从专家领读、著作分享、作家进校、朋辈交流四个维度打造书香浙大系列讲座,构建书香浙大校园阅读推广体系。

一年来,图书馆开展“求真一小时”常规讲座及定制讲座68讲,完成新生始业教育宣讲33场,服务师生超3万人次,全年举办教育家精神展等各类文化活动146场,创历史新高。策划组织“中国历代绘画中的衣食住行·数字人文工作坊”,创新文化育人模式及实践,积极探索推动跨学科合作,研究助力培育兼具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历代绘画以最形象、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在眼前。通过数字人文工作坊,我对于历史研究有了更多新想法,在学科交叉中感悟到了数字人文的魅力。”历史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李傲雪说。

“我·心中的书展”活动,引导学生作为阅读推广人,延伸大学课堂,拓展学习空间,助力学生成长。

“当我读罢一本书,合上扉页,内心有很多积淀的想法。通过书展这样的形式分享给大家,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我对书籍的热爱,也让能灵魂共鸣的人进行一场隔空的交流。”竺可桢学院2024级本科生党子祥说道

图书馆自习桌上的台灯,见证着浙大文化精神的传承。古铜色灯座上镌刻着捐赠校友对母校和学弟学妹的真挚祝福。一盏盏明灯承载着校友们的殷殷祝福,让浙大的书香从校内一路弥漫到校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于同一个场所‘相遇’,这也正是‘校友’的意义。因为一盏灯,我们与母校的感情更深厚了!”四川省浙江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罗德卉说。

书香萦绕指尖,文墨浸润心田。服务至上,一切为了优化读者体验,在数字科技的支撑下,以文化人,助力学校发展。书页之间,浙大图书馆的更多故事等你来展开,由你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