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说说这棵BG树的故事

2025-02-21    

文章描述了浙大校园中的一棵雪松树,其已经陪伴师生六十余年,而其更换为新的同树种雪松是为了更好的景观和校园环境的综合考量。师生校友对这棵树有特殊的感情,他们在树下合影,开展各类活动,雪松树也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回忆。


2025年1月,校门与更换后的雪松树。瞿心昱 摄

1990年代,浙大校门与雪松树。洪保平 摄

■本报记者 周亦颖 学生记者 欧阳雨轩 曹植竣

这棵雪松,扎根在浙大路与玉古路交叉路口,正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校门口,被浙大师生亲切称为“报告树”“BG树”。

2021年以来,“报告树”生长状态显著下降。尽管已经采取了各类复壮措施,但根据新叶生长、针叶密度、根系扩展等指标及专家多次论证,确认其状态属于不可逆的老化衰败。

今年1月19日,浙大发布《关于玉泉校区东大门雪松更新的公告》。1月23日晚间,同树种更新完成。但人们的心里还有不少疑问:原来这棵雪松从哪来?为什么叫“报告树”?为什么选择移栽?更换以后又去了哪?

“报告树”为何非换不可?同树种更换出于“综合考量”

在适宜的区域、气候等立地条件下,雪松通常具有较长的寿命,但这棵“报告树”的情况有些不同。浙大绿化管理相关人员介绍:一是原雪松种植的花坛空间狭小,极大地限制了雪松根系的生长;二是多年来玉古路及浙大路建设过程中,标高持续抬升,玉泉校区东大门广场标高也随之提高,致使雪松不断被深埋,造成根系呼吸不畅,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降低;三是雪松下方土壤长期遭受踩踏,导致土壤板结,根部受损;四是雪松偏好温凉湿润的气候,杭州地区夏季高温和强烈的阳光直射,对雪松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在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中,并未发现该雪松存在明显的病虫害和缺水等养护不到位的情况,但近几年杭州夏季极端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老的“报告树”四周沥青和混凝土地面辐射的热量,对已经枝叶稀疏的“报告树”生长还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既然雪松的习性相较于香樟等本地树种,对东大门广场的立地条件适应性稍弱,为何更新后的树种仍选择雪松?管理人员表示,主要是为了保留师生校友对母校的美好记忆,同时兼顾校园大门口景观风格的连续性和辨识度,避免因树种更换而产生视觉突兀感。

此外,为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已对花坛进行了扩建,本次种植时抬高了雪松的种植高度,并在后期加强花坛围护等措施,防止人员踩踏。”

已经陪伴浙大师生六十余年的老“报告树”,目前已经移植至邵科馆西南方向的山坡处。后续将重点做好浇水等水分管理工作,同时结合对根部进行杀菌和生根等养护措施,并加强日常观察。

移树要保活,不移也挺好

80年代新校门建设留下一棵树

1952年,浙江大学择新址建设校舍。如今玉泉校区这片区域,“地处近郊,背靠老和山,离玉泉、黄龙洞、西湖都不太远,进城方便,环境安静优美”,很快在省里规划的文教区范围内确定选址。但这片区域基本还是农村,旁边都是稻田,学校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那时候的浙大师生就边建设、边读书,大课在草棚里上,小课就把两三个宿舍的墙打掉,连起来当小教室。当时,校门口是个小山坡,浙大路也还没有修建,好几年都要走边门那条路。

1981年,学校对校门进行了再设计,在校园入口的中轴位置,加建一个更为高大和开阔的主门。“玉泉校区的门口原来是一大排树,中间没有门。”时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张浚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学校准备把一排的雪松都移开。杭州有个规定,移树一定要保活,但是有一棵树特别大,很难移动。当时机械系有一个同志说给他三百块钱,他去铺上铁轨就可以把它移活。学校也同意了。”

这棵雪松离校门有一段距离,也比较中间。张浚生跑到门口去看,觉得留下那棵树也没什么大影响;从中式建筑美学来看,这棵树也可以看作是校门的“屏风”。他就向时任党委书记刘丹提出,不移那棵树:“他(刘丹)是非常爱护树木的,我说万一移死了也不好,现在这里留一棵树还是挺不错的。后来我每天陪他下班,下班就陪他去看,看了一个礼拜,就定下了不移,所以就保护下来了。”

张浚生说,离开浙大后,只要有空我还经常回来看一看;每次回来,我都要特别看一看玉泉门口那棵雪松。一棵在校门口无意留下的雪松,从此扎根在浙大玉泉校区的中轴线上,扎根在一代代浙大师生心中,成为了求学时光的专属回忆。

口口相传的“报告”“BG”

起源于师生的日常生活

为什么叫“报告树”“BG树”?

1998年1月,浙大88飘渺水云间BBS站建设开放;2002年12月,浙大CC98论坛创建。千禧年前后,校园BBS(网络论坛)开始风靡全国,逐渐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BG(BoardGather,版聚)的网络用语随之兴起。

“报告”与“BG”缩写相同,版聚前未必见过面的“网友”见面,又需要确定集合地点,于是,在校门显著位置的这棵树,就成了师生校友标志性的会合点。“BG”也引申出了报告后“请客吃饭”的意思。

“毕业那年,我们班还在这棵树下拍摄了合照。当时,班上的男生特别邀请并成功说动了路甬祥校长来和大家一起拍毕业照。所以我们的毕业照,有两个版本,令人难忘。”机械工程学院机制893班毕业校友赵永红说。

赵永红所在的班级还有个特别的名字——边疆班,班上32位同学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北至哈尔滨,南至海南,西至新疆,离杭州最近的同学则来自河南。他们多才多艺,特别团结,感情深厚。“我们班女生,当时不论是一起出游还是联谊聚餐,都会相约在这棵树下。可以说,这棵树一直伴随了我们整个求学时光。”赵永红笑着感慨道。

除了在树下拍毕业照,还有同学曾撰文《路上骑行着一群寻梦的人》,分享自己在2002年暑假的骑行经历。11天时间,一群浙大学生骑自行车游历杭州、绍兴、台州、宁波、舟山五个地级市,行程约九百公里。出发时“我蹬着车子快速地向校门口冲去”,旅途的终点同样是“到了校门口,车队绕树骑行一周。我们的浙东之旅圆满结束了”。

2004年,浙大学生在接受媒体“同学眼中的浙大”采访时,已对这棵雪松念念不忘。“去过很多大学校园,感觉还是我们浙大最漂亮。树最多,花最靓。”曾有学生对来访记者说,“在街口有棵大树,浙大的同学都叫它‘报告树’,就是聚餐报告呗。”

人与树的邂逅,是时光长河里偶然宕开的涟漪,也是年轮里镌刻着故事的相遇。新植的雪松将接力在浙大校门前静守一方天地,用斑驳树影为师生织就大学的记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是曾经那棵BG树还是新栽下的这一株雪松他们,都是浙大人的情感寄托,都承载着求是文脉的基因,老树的记忆、新树的期待,都值得每个人去呵护。

网友留言:你的青春与BG树有哪些回忆?

老赵:BG树,对我们而言发挥最多的功能就是版聚,这是非论坛时代网友无法体会的。04年12月,杭州罕降大雪,大家在88上呼朋引伴在BG树下集合去看断桥残雪,湖中人鸟声俱绝,惟见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以及天地间的欢声笑语青春洋溢。彼时鞋也湿透了,冻的瑟瑟发抖,仍然是最美好的回忆。在没有微信的时代,这棵树就是我们的“老地方”。

KM:2023年,我来浙大参加面试。参加完考试后,我在正门拍照合影,在BG树下,经过了焦急的等待,最后收获了录取的通知,一切都是美好的心情。

智海:bg树,见证了一代代学子的求学经历与成长,像一位老学长一样一直陪伴着大家,浙大很有温度,为浙大点赞!

nna:浙大会耐心的记录每一棵树,浙大是有温度的,有人文关怀的。

陈晓华:报告树——你的青春我的树。

黄行明2025年2月3日,乙巳立春,我再次回到母校求是园。我用手机拍下了亭亭玉立的新雪松,发在朋友圈,向校友们分享这份重逢的欣喜。

站在熟悉又陌生的校园中,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百年学府,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愿母校永葆青春活力,再度踏上充满希望的征程,不断攀登学术与育人的新高峰。待他日,大家都能回到这棵“报告树”前,向母校报告自己的成长。

张伟才88的bicycle版,拉练梅岭和龙井,或者长距离骑行,都是bg树下去bg树下回。与bg相对应不仅仅有gx,还有pt。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藤花:这棵树是浙大人最美好难忘的记忆,每次集体合影离不开她,每次聚会集合总想到她,每次进出校门首先与她招呼,每次校门的改造她依然矗立挺拔,愿她移地仍旧健康成长!

榴莲千层:报告树,你见证了我在大学四年的求学之路!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红颜:我们几个闺蜜有时候时不时的会去这颗BG树下拍几张照片,留下了我们珍贵的友谊!

颖儿:当时不论是一起出游还是联谊聚餐,都会相约在这棵树下。可以说,这棵BG树一直伴随了我们整个求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