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迷离的梦,唤醒了一个迷失的女性。她不再吃肉,不想言语,不想思考,最终竟想变成一棵树。所有人都认为英惠疯了,因为他们都“吃肉”,所以也只能是英惠疯了。可真是如此吗?我带着满满的疑惑开启了《素食者》的阅读,压抑的文字中我竟读出了一种挣脱束缚的抗争。
也许是书中内容足够深入人心,也许是我过于执着,读完这本书的那一夜我想了很多:惠英的梦究竟有什么含义?书中的“素食者”究竟是什么?这场悲剧的源头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我确实只窥得了作品的冰山一角,打了一场十分狼狈的“败仗”。但是,我还是想记录下初读《素食者》的感受,谈谈那生命的阵痛。
文章的开头是以丈夫小郑的视角展开的一段自述。不长的一段话,窒息感却扑面而来,明明只是一个人的自述,我却能窥探到两人的婚姻也许已经深陷泥沼。轻视、漠视是小郑对于妻子一贯的态度。小郑之所以不在乎妻子的反常,无心过问她那模糊不清的梦,因为他认为妻子依旧在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自己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因此就没有了关心她的必要。但是,当惠英食素这一行为接连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时,他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他张牙舞爪地向妻子发火,向岳母告状,只想让妻子回到以前的样子。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平凡的人就应该和他这样平凡的人在一起。让我惊叹的是,这是一部十几年前的作品,而作者韩江在触及男女关系这种尖锐话题时,没有歇斯底里地对峙与争吵,她只是平静地将事情叙述了下来,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展现给读者。可我已然感到毛骨悚然,因为我从英惠的背后看到了更多女性的影子。这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痛,是英惠生命的阵痛,更是社会的阵痛。在男女工薪差距较大的国家———韩国,韩江通过一种相对柔和的方式将女性困境这个问题讲述了出来。虽然女性的困境又何止于此,但我们仍然可以学习韩江,通过自己所长为打破女性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进行了多次的视角转换。有女婿小郑的,有英惠的,有姐夫的,也有姐姐仁惠的。作者在视角转换上都进行了很好地衔接,读起来很顺畅,以至于让人自然地忽略了视角转换带来的突兀感,此外,不同人称的转变也就更难注意到了。但当我注意到人称不同时,那阵痛再次袭来。在小郑的视角中,每个人物都没有自己的姓名。而是有自己特定的身份。而在英惠视角,每个人都从最初“你”“我”“他”变成了一样的“人”。我觉得,在一定方面,人称的使用就是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小郑是坚定的利己者,所有的关系都是围绕他本身而展开的。而英惠不同,英惠从食素那一刻,就开始了自己的忏悔反抗之路,她不再“食肉”,不再顺从社会默认的规则,她宁愿变成一棵树,只要水和阳光,以此表达自己不再“食肉”的决心。于是,在她面前所有人都没了特别的意义,只是“食肉者”。可我想到这一层之后,我更觉得英惠觉醒前是长久的麻木,觉醒后却是磨人的阵痛。英惠宁愿痛苦不要麻木,她追求自我,勇于反抗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我看过一段对于《素食者》的评价,文中的人物除了英惠外,每个人都活在给自己设定好的社会角色中,都习惯于将社会角色凌驾于个人之上。书中有很多地方也体现了出来。例如,小郑在告状之后,岳母岳父以及小姨子向买家抱歉自己的商品出问题一样,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向小郑这个“买家”道歉,不约而同“剑指”英惠。而书中同样对姐姐仁惠描写道:甚至作为在地铁里与陌生人擦肩而过的行人,我都会竭尽所能地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由此可见,许多人都像仁惠一样困在“角色”之中,她们好像都戴着无数的面具,多到迷失了自己最初的模样。我不禁心中一痛,这次,是属于社会每一个人生命的阵痛。这也提醒我们,在很累的时候,不妨放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哪怕那么一下,让真正的自己挣脱一次束缚,感受阳光,体会自由,像作者说的一样———“畅怀大笑”。
我很开心,这一次狼狈的“败仗”让我获得的不只是对自我能力的认知,更是给了我一场深刻的头脑风暴。文末说到:“她的眼神幽暗而执着,像是在等待着回答,不,更像是在表达抗议。”英惠飞蛾扑火般反抗着不合理的一切,追随着自己的路,哪怕粉身碎骨。这世间不乏英惠这般奋不顾身之人,因为我们青年人同样有昂扬之气,对不合理说不。
《素食者》的故事诚然是一场悲剧,但抽象的内容下蕴含的是深厚的精神与思想。即使有些问题我依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许过不了多久,我将会再次翻开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