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采油二厂黄珏生产班站黄54片干线压力陡然飙升至 1.4Mpa,异常情况让全体工作人员忧心忡忡。这关系到21口油井的正常生产,压力过高会使整个生产系统面临严重风险,甚至可能“罢工”。
“这压力涨得太突然了,再这么下去,干线随时有刺漏的风险。”方4岗位长杨峰焦急地说道。
危急关头,班站一支由工程、地质技术精英组成的攻关小组迅速集结。班站副经理李晓波下令:“咱们先试试在干线加装燃气炉,提升原油输送温度,也许能把压力降下来。”
方案迅速落地实施,燃气炉很快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温度顺利攀升。然而,压力却毫无下降趋势。技术人员桑昌满脸疑惑,忍不住嘟囔:“怎么会这样?温度都上去了,压力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一结果大大出乎众人意料,大家心情瞬间跌入谷底。
但班站的技术人员并未被困难吓倒。经过技术团队讨论,一致决定:“看来这条路行不通,咱们得从源头重新排查,肯定还有关键因素被我们忽略了。”
方4岗岗位员工和技术人员一头扎进紧张的排查工作。他们对来液井的液量、液性展开细致入微的核查,每个数据、每项指标都反复核对。桑昌指着数据,对杨峰说:“你看,这口井的液量虽然变化不大,但液性好像有点异常,再仔细分析分析。”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压力的细节,宛如经验丰富的侦探在案发现场寻找蛛丝马迹。
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排查,大家终于将目光聚焦到药剂添加。清蜡剂、降粘剂、破乳剂……各种药剂轮番投入试验。每次加药,每次的压力录取都让人屏住呼吸。“这次加了清蜡剂,压力好像还是没什么变化,赶紧记录数据。”
终于,在向黄3 - 5井添加破乳剂后,压力数据开始缓缓下降。“快看,有效果了!压力降了一点!”桑昌兴奋地喊道。
但攻关小组并未满足于这初步成果。李晓波强调:“现在只是有了一点成效,我们还得继续优化加药量,彻底把压力稳定住。”于是,他们开启了一场与数据的“持久战”,一次次调整加药量,一次次密切监测数据变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努力,干线压力成功从1.4Mpa降至1.2Mpa。那一刻,大家脸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吴红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