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报》
授课是件快乐的事
作者:杜立婷 人文与法学院
折纸飞机,是我在《对外传播实务》课堂上最喜欢和学生们玩的一个游戏。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就是要比一比谁折的纸飞机能够飞得最远。学生们听罢规则,便立即拿起手中的纸,认真地钻研纸飞机的各种折法。直到比赛结束,当我随意团起一个纸团用力向前扔出去的时候,学生们才会猛然意识到:飞得最远才是重点,又何必拘泥于纸飞机的某个固有模样。
“一个机身,两个机翼”的纸飞机,是我们在对外传播时常遇到的思维困境,在生活中,类似的思维定势也处处存在。比如,我们总是认为,好学生一定是各门功课成绩优异,好工作一定要月薪上万待遇丰厚,好教师也一定要科研教学两手抓。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什么是最重要的目标,就像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一路走来的自己。
回想三年前的自己,刚刚走出校园,初踏三尺讲台。最初给学生们上课就像参加考试,通宵达旦的备课只不过是为了牢牢记下讲义上的每一个字,为了在课堂上背给学生们听。那时,我对上好一门课的理解仅限于教师手册上的文字规定,拘谨且认真地按照条条框框钻研授课的方法和技巧,而疏于思考授课的真正意义。
直到自己在英国又回归学生身份,才忽然发现上课原来可以很不一样。课堂并不只意味着封闭固定的教室,考试不意味着纸质的试卷,老师也不意味着标准和权威。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兴趣,交出让自己满意的答卷。我们会为了完成某门课程的作业,组成若干模拟的小型公司,各任其职,分工协作。听老师课堂讲授之余,更多的思考和交流都来自于课下组员间的讨论,和小组之间的碰撞。我们会泡在图书馆查阅大量的资料,或跑到最繁华的商业区进行市场调研,或主动联系老师咨询建议,或开心地盼着每周上课时间的来临。
我在英国的导师常常问我,你在完成这项工作的时候快乐吗?那时我才意识到,授课最终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快乐吧。让学生快乐地享受学习的过程,快乐地享受过程中的收获,才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在我重新回到三尺讲台,回归教师身份的时候,便开始尝试扔掉之前授课方式中的条条框框,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原则设计每节课的内容,比如思维方式的训练、小组报告交流会等。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折纸飞机的游戏也是在那时被用在课堂上的。
就在我以饱满的热情,一门心思要带领学生享受学习乐趣的时候,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上课的第三周,就有位女生在课堂上很苦恼地质疑我的教学方式,因为她这门课程的笔记本是最薄的,记的内容也是最零散的,对于期末考试,她心里充满了忧虑。她说她很理解我是在尝试西方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但中国的学生已经习惯了“你说我听”的惯性模式,突然的转变会令他们无所是从。她的苦恼,让我一度很自责,因为她的不快乐违背了我心中为授课下的那个有关快乐的定义。
我开始关注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开始搜集他们的反馈意见。虽说每个学生的特性各不相同,但在相同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在知识的吸收方式和兴趣点方面却很相似。那段时间,每上完一节课就会有学生留下来帮我做总结。比如,哪个知识点需要更多的注解和实例,哪个环节的节奏需要加快,哪一页的PPT字号太小看不清,哪个部分的理论框架还不够完善,哪些内容让他们觉得枯燥,哪些内容又让他们印象深刻。我把学生们的反馈意见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回家后再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在交流中我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节课的快乐不单纯来自于轻松的课堂气氛,更多地在于获得新知识后的满足与欣慰。
经过整整两个学期,课程的讲义调整过一遍又一遍,PPT的内容在不断的修改中愈发简洁明晰,上课的状态也渐渐地从容自如、收放有度。我知道该在哪里紧,哪里松,在哪里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在哪里该注重陌生概念的解释。我在不断的收获中积累着快乐,我想学生们一定和我一样。
去年,参加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使我获得了一次对自己授课方式全面检验和反思的宝贵机会。这个每两年一次的竞赛常被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戏称为 “比武大会”,虽不存在一对一的高手过招,单是观看每个选手的表现已是难得的学习机会。选手们来自不同的高校,身在不同的学科,讲授不同的课程,持有不同的风格,我仿佛看到了各种形状的“纸飞机”,承载着满满的知识量,驰往讲台下每个听者的内心。
基本功竞赛共分三个阶段,院赛、校赛,再到最后的全市比赛。从春天、夏天,再到满地落叶的秋天,近一年的备赛状态很像一只超精细的显微镜,让我发现自己短短20分钟的授课里原来有这么多的瑕疵,更何况一学期的课程。在一轮轮的比赛中,听课的对象由学生变成了同事,领导,甚至还有教龄比我年龄还大的老专家,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传授给我,帮助我改正在课堂上爱驼背的坏习惯,引导我尝试用系统化的板书弥补PPT内容的流动性,不厌其烦地纠正我“大家听明白了吗”这个常无意识蹦出的口头语。我终于领悟到“授课是一门艺术”的内涵和“用一生时间来备课”的深刻道理。
所有的经历都让我更加喜爱教师这份挑战与快乐并存的职业,三尺讲台虽不大,却有着无限的空间供我们发挥想象力,容我们去尝试,去思考,去收获,去成长。就好比在不断摸索纸飞机的模样,为了飞向自己心中那个最终的目标,和学生们一起共享收获的快乐。
此时,又将近一个学期的尾声,又要到《对外传播实务》课程交作品的时候,尽管在选题、策划、调研、制作、市场推广的阶段里,已经看到每个小组“感知天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系列作品的雏形,但我还是会有按捺不住的期待,不仅期待着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更期待着在作品中与学生们一道分享那么多的收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