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Science》的中国农大声音

何志勇

2011-06-10     浏览(264)     (0)

中国农大在《Science》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张福锁团队的论文报道了我国土壤酸化现象并指出氮肥过量施用是主要原因,夏国良课题组与美国教授合作研究卵母细胞成熟机制。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力争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在《Science》发出更强劲声音。


  2010年度,我国本土科研团队共在《Sci鄄ence》发表18篇研究性论文,最新出版的《科学中国人》杂志指出,这是“2010:《Science》的中国声音”。我们欣喜地看到,《Science》中国声音中有两声强音来自我们中国农大:张福锁团队和夏国良团队的科研成果先后在《Sci鄄ence》发表。
  《Science》是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科学中国人》指出,这份具有科学新闻和学术期刊双重特点的国际性周刊,是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的科学刊物之一,以发表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报告为主,2009年影响因子为29.747,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31.052。2010:农大《Science》“双响炮”
  2010年2月19日,我校资环学院教授张福锁团队在 《Science》发表论文———“中国的土壤因为化肥而变酸”。作者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全面报道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农田土壤出现显著酸化的现象,并且发现氮肥过量施用是导致农田土壤酸化的最主要原因。
  张福锁团队在论文中指出:中国的农业耕种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大大加强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生产国,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种植者增加了对化肥的使用。新的发现指出了在中国使用含氮化肥的一个严重的缺点:它使得土壤的酸度显著增加,而这又会在长时间后降低它们的支持生命的能力。在自然界的酸性土壤占了世界上没有冰覆盖的土壤的约30%,它们常常与生物多元性和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关。高度使用含氮化肥会促使土壤酸化。这种大规模土壤酸化可能会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性,并会影响营养物质的生物化学循环以及土壤中的毒性成分。
  时隔半年,我校教授的名字又出现在10月15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我校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国良教授课题组和美国杰克逊研究所John Eppig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成果证实:卵泡中的颗粒细胞分泌C-型钠肽及其受体NPR2是控制卵母细胞成熟的重要因子。这篇论文通讯作者是夏国良教授,第一作者则是其弟子张美佳副教授。
  以往研究发现,正常卵巢卵泡中的卵母细胞一直停滞于减数分裂的前期,不能成熟,只有在促性腺激素周期性排卵前峰的作用下才能成熟和排卵。什么原因抑制了卵母细胞的成熟,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夏国良课题组、John Eppig教授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证实,C-型钠肽及其受体NPR2缺失将导致卵泡中卵母细胞的提前成熟。这一研究为揭示卵母细胞成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于揭示促性腺激素精确调控卵母细胞成熟与排卵的同步化,以及雌性的正常受精等机理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为今后人类卵巢早衰和卵巢多囊症的发病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同时也为动物高效繁殖技术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十一五”:农大《Science》声音强“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工作方针,推动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获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和应用推广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
  在过去的五年中,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我校论文从2005年的520篇增长到2010年的1527篇。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统计结果,2009年我校SCI收录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分别居全国高校第21、20位。农业科学类论文数连续多年列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第一位,发表生物科学类论文数在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中名列前茅。同时,论文质量不断提高,我校教师先后在国际顶尖学术 刊 物 《Science》、《Nature》、《Cell》、《Nature Genetics》上发表8篇论文,标志着我校在部分领域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
  2005年7月6日,以我校动物医学院刘金华教授为第一作者与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关于禽流感的研究论文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这篇于8月19日在《Science》杂志版正式发表的论文,是我校近年首篇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ence》发表的研究论文,也是我国科学家在禽流感病毒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8月12日,我校资环学院陆雅海教授与德国科研机构联合研究的一项研究成果,在《Science》杂志以reports形式介绍了在稻田甲烷释放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十一五”期间,我校还实现了《Nature》《Cell》等其他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论文的突破。2006年6月30日,武维华教授率领的课题组关于“植物响应低钾胁迫的分子调控”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刊物《Cell》上发表。同年10月19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发表了生物学院张大鹏教授科研小组的研究成果。这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在2011年1月17日中国校友会网与 《21世纪人才报》发布的 “中国大学Nature & Science论文排行榜”上,我校以3篇的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7位。排行榜发布者指出,这是以1991年至2009年我国高校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论文数量为数据基础统计得出,是衡量高校知识创新贡献力的重要标尺,是反映我国高校基础研究能力与学术创造力的重要评价标志。
  学校《“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学校将通过全面改善科研条件,完善学术队伍,力求在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科研经费、取得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的目标则是“争取发表国际论文数量稳步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争取多在国际顶级杂志 (Nature,Science等)上发表论文”。
  我们期待着,在“十一五”的良好基础上,“十二五”发出更强劲的《Science》农大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