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一生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却仍自谦“好管闲事”。
他年逾九旬,罹患多种疾病,依然孜孜不倦奔波在科研前沿领域,践行着年轻时“实业救国”的卓越梦想。
5月31日上午,这位被称为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以西北工业大学杰出校友的身份回到母校,通过自己的生平故事,为年轻学子们讲述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充满哲理的人生体悟,使报告会高潮迭起、掌声雷动。
学校领导陈小筑、姜澄宇、、王润孝、郑永安、翁志黔、胥效文,校长助理、发展计划处处长张骏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五千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校长姜澄宇主持。
忆西北工学院岁月“公诚勇毅”校训至今铭记报告会在师昌绪的深情回忆中拉开帷幕。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有近40口人的“诗书传家”大家庭里。从徐水县第一高小毕业后,师昌绪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人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1940年中学毕业后,师昌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西南联大,但因家道中落,无法长途前往昆明,独自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科学救国、采矿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毕业后,一直梦想做工程师的师昌绪到四川电化冶炼厂从事炼铜方面的技术工作,并于1948年赴美留学。
回忆这段岁月,师昌绪对当年西北工学院的求学经历仍记忆犹新。“学校处在当时最艰苦的地方,除了一个大教堂外都是农田,一个宿舍住好多人,女生尤其少,生活很枯燥。但当时的学校有全国最大的工学院,有9系1科。”师昌绪说,生活虽然艰苦,但“公诚勇毅”的校训在那时就深深铭刻在了自己心中,公为天下、诚实守信、勇猛精进、毅然果决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是自己此后永远恪守的人生准则。
面对青年学子,师昌绪笑称自己是“好管闲事的人”,因为在西北工学院求学期间,自己一直都是班干部、系干部。数十年科研工作和生活中,自己仍然“好管闲事”,团结了身边很多人,才被大家推选为材料界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第一人。他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为别人服务,为人服务也是锻炼自己,不管是对人、对事,都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忆归国路途科研岁月搞好工作必须坚持到底1949年新中国成立及此后如火如荼的大建设,让远在大洋彼岸的师昌绪等爱国留学生激动不已,他们日夜梦想着回到故土家园,报效祖国。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司法部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是被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名中国学生之一。为了回国,师昌绪决定“曲线救国”———他通过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青年外交官,给中国政府写信说明回国决心。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在接受美国新闻媒体的采访时,师昌绪既以中国传统孔孟孝道论述回国奉养父母的必要性,又特别提及自己“没娶媳妇”的现状———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访谈,让青年学子们忍俊不禁,更从内心深处升腾起对这位长者智慧与坚毅的由衷崇敬。
1955年春,与美国政府斗智斗勇的师昌绪等爱国留学生终于获准回国,“从此打开了在美中国留学生回国的自由之路”。时隔半个多世纪,师昌绪回忆说,“像李恒德院士,当时也是我们积极鼓动回国的学生领袖之一,还有其他的很多回国干将都是西北工学院的校友。”老人说话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回国后,师昌绪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研究院和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工作,从此开始了倾其一生“为国防服务”的科研人生。师昌绪对这段奠定其科研辉煌的岁月简略提及,但对自己的科研原则却给予了充分说明。他说,作为材料学科研工作者,既要重视新合金成分设计,又要努力发展新工艺;既要努力发展新合金品种,又要重视应用基础研究;既要从事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又要十分重视新合金推广应用。“总之,要重视应用,搞材料研究最终目的还是应用。”他说,这期间虽然也有风言风语和不同意见,但自己始终坚持这一理念,“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要想搞好工作必须坚持到底”。
从科研实践到管理工作,师昌绪以自身经历告诉大家,除了要重视应用外,还须重视基础研究,重视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科研文章,这样才能既为国家做贡献,又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对于大学而言,必须‘三条腿’走路,除了这两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
悟九旬岁月快乐人生不攀比不嫉妒报告会上,91岁的师昌绪在台上侃侃而谈,绝大多数是90后的青年学子们在台下凝神静听———长者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在不时爆发的笑声和掌声中无障碍的传递着。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师昌绪说,“人生观”看起来是很抽象的词语,但内里透着“人为什么而活着”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我认为,人就是要为推进世界进步而活着,作为中国人首先要为中国强大做贡献。”他说,自己很骄傲看到从西北工学院发展而来的西北工业大学而今为中国海、陆、空做出了很多很大贡献,以实际行动秉承了“公诚勇毅”的爱国校训。最后,师昌绪还鼓励青年学子们要有快乐的人生观,平等待人,不攀比,不嫉妒,多看他人的长处,充分适应环境,发挥自己所长。
姜澄宇校长代表学校对师昌绪先生的精彩报告表示诚挚感谢。他说,师昌绪先生讲述了自己独特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人生感悟,却很少提及自己的科学成就,参加报告会的每一位师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有益养分,希望大家用心感悟“怎样才能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快乐的人生”,慢慢品味其中道理,拥有真正快乐的人生。
(本报记者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