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夏”的问题

作者:■陈 胜 前    
2025-01-16     浏览(92)     (0)

文章介绍了关于“夏”的三个问题,包括存在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夏(文化)、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的夏(代)和存在于考古学研究中的夏(文明)。作者认为在沟通考古学与历史文献方面有三个途径,包括文献史学、人类学和直接历史法,而多途径进行文化意义的溯源是最有效的方法。虽然寻找夏文明需要文字出土,但物质遗存的存在并不影响对中国文明的探讨。






  说到“夏”的问题,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三个“夏”。如果仔细思考的话,或许可以看到更多。因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像是无法看到的夏,即那个真正的夏,那个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但目前尚无法证实的夏。
  这三个“夏”中,第一个是存在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夏(文化)。作为文化的夏是存在的,这是一个真的判断。中国文化是我们自身的文化,中国人在这个文化中浸淫了几千年,对这个文化本身有很好的理解,可以往前回溯。可惜国内的研究者对此的关注还不够多,而在海外汉学研究中,这个问题更少被提及。这个夏是一个被中外学术界忽视的存在。
  第二个是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的夏(代),这是一个难以证实的存在,也是目前争论的主要问题。文献与神话研究经过反复书写和不断传承,现代文本与以前的记载可能差别很大,尤其很多文献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汉以后编纂而成的,再往前推两千年,确实会被人质疑。
  第三个是存在于考古学研究中的夏(文明)。这也是一个被忽视的存在。考古学研究的是实物遗存。在考古学中讲考古学文化,实际指的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具有相似特征的物质遗存的总和,被用来指代一定的人群,考古学者经常试图把它跟族群联系起来,但这非常困难。总体上,族属非常有弹性。
  在考古学中研究夏,有两条路可循。一条路是科学意义上的研究,考古学其实是通过对这种物质遗存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来研究真实的世界。另一条路是从人文角度所作的研究,探讨物质遗存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文明是如何传承的,从文化意义上追溯与历史以及更早的时期都能联系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研究的科学路径上,即使没有夏也没有关系。“夏”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通过科学的路径,我们可以重建中国史前文明史。
  目前沟通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存在着困难,但考古学有自己的研究路径。我
个人的理解是,在沟通考古学与历史文献方面有三个途径:文献史学、人类学和直接历史。而考古材料包括考古出土的文字、图像、遗物、遗迹等。这里面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直接历史法”。在直接历史法中,需要多途径进行文化意义的溯源。多途径包括神话学、文献史学、民俗、文化观念、礼仪制度、意义象征等。即使不能把历史文献与考古学研究联系起来,保持不同学科研究间的张力,对不同学科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我们究竟在研究什么?是在寻找夏文化?夏族的文化?还是夏王朝?夏代文明?如果是在寻找夏族的文化,那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不太可能完成的。而关于夏文明,最好的方法可能是寄希望于有文字出土。但没有文字出土,并不代表对中国文明的探讨就会止步不前,也并不影响我们对中国文明的探讨,因为那些时代曾经存在的物质遗存都在那里。
  (作者系历史学院教授)